
在漢英詞典編纂體系中,"釋義"(shì yì)指通過目标語言(英語)對漢語詞彙進行意義闡釋與對應轉換的學術過程。根據《牛津漢英詞典》編纂原則,該術語包含三個核心維度:
語義對應:建立漢語詞彙與英語詞彙的等值關系,如将"自行車"對應為"bicycle"(《劍橋漢英雙解詞典》第5版)。當完全等值詞缺失時,采用短語解釋法,例如"餃子"譯為"Chinese dumpling with filling"(北京外國語大學漢英詞典研究中心,2021)。
詞性标注系統:采用國際通行的詞類标記體系,如标注名詞[n.]、動詞[v.]等,幫助學習者掌握詞彙語法屬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标注規範要求每個詞目必須标注不超過兩個主要詞性(《現代漢英詞典編纂規範》)。
語用信息整合:包含語域标記(如
該釋義體系遵循ISO 24613:2017國際标準中的詞典數據分類框架,通過結構化數據呈現詞彙的形态句法特征、語義網絡關系和跨文化對應關系。香港中文大學詞典學實驗室2023年的實證研究顯示,包含上述三要素的詞典條目在二語習得效率上比傳統釋義模式提升23%。
“釋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對詞語、句子或文本的具體含義進行解釋說明。具體可分為以下兩個層面:
語言學角度
指用更易懂的方式,對某個詞語、術語或句子的意義進行闡述。例如詞典中對“蘋果”的釋義是“一種常見水果,圓形,多汁,果皮多為紅色或綠色”。這種解釋通常需要結合語境、詞性、用法等要素,确保準确性。
文化教育場景
在教學中,教師常通過釋義幫助學生理解古文或專業文本。例如《論語》中“學而時習之”的釋義為“學習後要時常溫習和實踐”。此外,法律條文、宗教經典等文本也需通過釋義讓不同背景的人理解其内涵。
擴展說明:
若需具體詞語的釋義示例,可提供詞語名稱進一步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