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量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equal quantity”或“equivalent amount”,指兩個或多個事物在數量、數值或度量上完全相等或具有相同的量值。其含義可依據不同語境細分:
數學與科學領域
指數值或物理量的絕對相等。例如,在數學中兩個表達式計算結果相同(如 (5 + 5) 與 (10) 同量),或在物理學中兩個物體質量相同(如1千克鐵與1千克棉花同量)。此時強調精确的數值等同性。
參考: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釋義“equal in quantity”
比較與對照語境
用于強調不同事物在特定量度标準下具有可比性。例如“比較同量的數據”(comparing equivalent amounts of data),此處側重比較基準的統一性,而非絕對數值相同。
參考:外研社《現代漢英詞典》用例“同量不同質”
經濟與統計場景
描述資源、成本或統計數據的等量關系。如“投入同量資金”(investing equal funds)或“同量樣本對比”(comparing equivalent sample sizes),突出量化層面的對等性。
參考:牛津《漢英詞典》經濟條目釋義
該詞需結合具體領域區分“絕對等同”與“相對等效”的語義差異,其權威性源于數學與語言學對量化關系的嚴謹定義。
“同量”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分析。以下為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釋義:
1. 同等器量(動詞性用法)
指與某事物或人物的器量、氣度相當,常用于比喻性表達。
例:曹植《七啟》中“同量乾坤,等曜日月”,以“同量”與“等曜”對仗,形容聖宰的德行與天地等同。該用法強調精神層面的對等性。
2. 等量齊觀(哲學概念)
将不同事物置于同等地位看待,體現消除差異的抽象思維。
例:陸機《演連珠》言“貴賤同量,卑高一歸”,主張從自然本性角度消解社會等級差異。此義項多用于古代哲學論述。
3. 同樣數量(名詞性用法)
現代常用義,指物質層面的數量相等。
例:薛暮橋在經濟學論述中強調“用同量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創造更多産品”,此處特指生産資料投入量的等同性。
辨析提示:前兩個義項多見于古代文獻,需結合文言句式理解;第三個義項適用于現代漢語,常見于科技、經濟領域。字源上“量”字既包含度量衡的具象含義(如的合同量案例),也承載精神層面的抽象比拟(如的乾坤比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