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debiteuse
槽子磚(Cáozi Zhuān)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特有的砌築材料,其名稱來源于磚體表面設計的凹槽結構。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譯為"groove brick"或"channel brick",指帶有縱向或橫向凹槽的建築用磚。
根據《中國傳統建築材料圖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槽子磚的凹槽設計具有多重功能:首先可增強磚體間的粘合度,通過凹槽與灰漿的咬合提升牆體穩定性;其次凹槽能形成導水通道,在水利工程中用于排水防滲漏。這類磚常見于明清時期的城牆、水閘和排水系統,尤以北京故宮排水體系中的"龍吐水"槽磚最具代表性。
南京工業大學《古建築營造技術》研究顯示,标準槽子磚尺寸為380×190×90mm(長×寬×高),凹槽深度控制在8-12mm之間,過深會影響磚體承重能力。材質多采用高嶺土經1200℃以上高溫燒制,成品吸水率低于6%,抗壓強度達MU20等級。
當代建築修複領域仍沿用此工藝,如故宮博物院養心殿修繕工程中,特制槽子磚沿用傳統"壓槽對縫"技法,确保曆史建築的原真性。相關技術标準詳見國家标準GB/T 5101-2017《砌牆磚試驗方法》。
“槽子磚”是一個組合詞,需結合“槽子”和“磚”的含義進行解釋:
槽子
磚
槽子磚指帶有凹槽結構的磚形物體,具體用途需結合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