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law of diminishing substitution
替用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Substitution)是經濟學中描述資源替代效應變化規律的重要概念,指在特定條件下,當一種生産要素逐漸被另一種替代時,其邊際效用或效率會呈現遞減趨勢。這一理論常用于分析生産決策、資源配置優化等領域。
基本内涵
該法則假設在技術水平和市場環境不變的情況下,持續增加某一替代要素的投入量,其帶來的單位效益增量會逐步減少。例如,企業用機器替代人力時,初期可能顯著提升效率,但隨着替代比例擴大,額外投入的機器對效率的貢獻度會下降。
數學表達
若以函數形式表示,假設總産出為$Y$,替代要素投入量為$X$,則邊際産出為:
$$ MP_X = frac{partial Y}{partial X} $$
根據法則,當$X$超過某一臨界值後,$MP_X$将隨$X$增加而遞減。
實際應用場景
該規律在企業管理中常用于評估技術替代的可行性。例如,國際勞工組織(ILO)在《全球就業趨勢報告》中指出,制造業自動化初期可提高産能,但過度依賴自動化可能導緻邊際成本上升。
需注意其與“邊際報酬遞減”的區别:後者描述單一要素投入的效益變化,而替用遞減法則聚焦于不同要素間的替代關系及效益動态平衡。
“替用遞減法則”可能是用戶對經濟學中“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或“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的表述混淆。以下為兩個相關概念的解釋,供參考:
定義
指消費者連續增加某商品消費時,新增一單位帶來的效用(滿足感)會逐漸減少。例如:饑餓時吃第一個包子效用最高,後續每個包子的效用遞減。
數學表達
用函數表示為:
$$
frac{partial U}{partial x} >0 quad text{且} quad frac{partial U}{partial x} <0
$$
其中,$U$為總效用,$x$為消費量,二階導數為負說明邊際效用遞減。
應用場景
定義
在保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消費者為獲得額外一單位商品A,願意放棄商品B的數量會逐漸減少。例如:用蘋果替代橘子時,替代比例會越來越低。
經濟學意義
反映商品間的替代彈性變化,是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的原因。
如需進一步區分或案例解析,可參考來源:(道客巴巴)、(自考生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