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sonal integrity
act; hold
defend; guard; keep watch; observe
"操守"作為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倫理概念,在現代漢英詞典中通常被譯為"integrity"或"moral principles",指個體在道德準則和職業規範中表現出的堅守與自律。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編纂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人在品德和行為上的自我約束",這與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對"integrity"的闡釋"堅守道德原則的誠實品質"形成跨文化共識。
在專業語境中,該詞常與具體領域結合構成複合術語。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發布的《職業倫理白皮書》指出,醫療領域的"職業操守"對應英文"medical ethics",特指醫務人員對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實踐。法律界則采用"professional integrity"強調司法人員在案件處理中保持的客觀中立,這一用法已載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中文作準文本。
商務印書館《新時代漢英大詞典》特别區分了該詞的古今演變:古漢語中側重個人德行修養,現代用法則延伸至組織治理層面。國際标準化組織ISO 37000:2021《組織機構治理指南》中文版将"道德操守"譯為"ethical governance",要求建立防止利益沖突的制度框架。中國知網(CNKI)近五年收錄的137篇相關研究論文顯示,該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翻譯差異已縮小,核心内涵趨向"對普世價值的堅守與實踐"。
“操守”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指向人在品德和行為上的堅持與規範,其解釋可綜合為以下幾方面:
“操守”指人平素的品行和道德準則,強調對原則的堅守。例如《新唐書》中形容裴度“操守堅正”,即贊揚其品德端正、行為堅定。
近義詞包括“操行”“節操”等,但“操守”更強調對道德的主動遵守。例如“職業操守”不僅要求能力,更注重道德自律。
總結來看,“操守”融合了個體品德、行為準則與社會責任,是中華文化中評價人格的重要标準。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不同領域的應用,可參考《新唐書》《儒林外史》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