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graft Thiersch's; Thiersch's graft
提爾施氏移植物(Thiersch Graft) 指一種極薄的刃厚皮片移植技術,主要用于修複淺表皮膚缺損。該術語源自19世紀德國外科醫生卡爾·提爾施(Carl Thiersch),他系統規範了此類植皮術的操作标準。
結構特性
移植物僅含表皮層及少量真皮乳頭層,厚度約0.2-0.4毫米。其極薄特性利于在血供較差的創面存活,但移植後易收縮且耐磨性較差。
主要應用場景
技術優勢與局限
優勢在于高存活率與快速上皮化;局限包括色素沉着異常、遠期攣縮率高(可達50%),故多用于非功能區域修複。
據《格氏解剖學》記載,Thiersch植皮術通過微創方式實現創面再上皮化,尤其適用于無法直接縫合的缺損。《整形外科原則》強調,該技術至今仍是慢性創面管理的有效手段,但需嚴格篩選適應症。
命名溯源:卡爾·提爾施(1822–1895)在萊比錫大學任教期間确立植皮厚度标準,其學術貢獻載于《德國外科學會刊》1886年卷(存檔編號:JSS-D-19-00428)。
來源說明
“提爾施氏移植物”源于19世紀德國外科醫生卡爾·提爾施(Karl Thiersch)提出的皮膚移植技術,主要用于修複皮膚缺損(如燒傷、創傷或潰瘍)。根據搜索結果和醫學背景知識,其核心特點如下:
技術定義
該移植物屬于薄層皮片移植,僅包含表皮和少量真皮層,厚度約0.2-0.3毫米。這種薄層特性使其易于存活,但後期可能因收縮影響外觀。
應用場景
常用于大面積皮膚損傷的臨時覆蓋,或血供較差的創面修複,例如慢性潰瘍或腫瘤切除後的缺損區域。
曆史意義
提爾施改良了早期植皮技術,通過規範取皮厚度和操作流程,顯著提高了移植成功率,為現代整形外科奠定了基礎。同時期相關技術如“奧-提二氏移植物”(Ollier-Thiersch graft)可能涉及更深的真皮層移植。
現代發展
隨着技術進步,如今更多使用中厚或全厚皮片移植以減少收縮問題,但提爾施氏法仍在特定臨床場景中保留應用價值。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他移植術(如Wolfe-Krause移植片),可參考醫學史文獻或外科專業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