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interpretation
article; clause; item; provision; term
【化】 article; item
【經】 article; clause; ordinance; provision; stipulation
條款解釋(Clause Interpretation)在漢英法律語境中指對合同、條約或法規中具體條文含義的系統性分析與釋義,需兼顧語言精确性與法律效力。其核心包含三方面:
語義解析
依據《元照英美法詞典》(2023),條款解釋需遵循“普通含義優先原則”(Plain Meaning Rule),即優先采用詞彙在專業領域内的常規含義。例如“不可抗力”對應的英文術語“force majeure”需參照《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CISG)第79條定義。
目的性解釋
《布萊克法律詞典》(第12版)強調“條款目的推定”(Presumption of Purposive Construction),要求解釋時考慮立法或締約方的原始意圖。例如美國《統一商法典》§2-207條對格式條款沖突的解釋,需結合商業慣例與交易背景。
矛盾處理規則
根據《國際商事合同通則》(PICC)第4.6條,當條款存在歧義時,應采用“不利于條款提供方”(contra proferentem)的解釋原則。該規則在《法律翻譯研究導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1)中被列為跨國合同解釋的核心方法論。
法律語言學權威著作《法律文本的跨文化解釋》(劍橋大學出版社,2020)指出,漢英條款解釋需同步完成“雙重轉換”:既要從漢語法律術語映射至功能等效的英文表述,又要确保目标文本在普通法系下的可執行性。
條款解釋是指對合同或法律文件中具體條款的含義、適用範圍及争議點進行的分析和說明,其核心在于明确條文背後的真實意圖和法律效果。以下是綜合法律定義與實務原則的詳細解析:
條款是合同、條約或法律文件中明确約定的具體事項或條件,通常以條目形式呈現。它可以是雙方權利義務的約定,也可以是達成特定目的所需遵循的标準(、)。
文義解釋
以條款的文字表述為基礎,通過字面含義推斷當事人的真實意圖。例如,若合同明确約定“交貨時間為30日内”,則直接按30天計算(、)。
體系解釋
将争議條款置于合同整體中分析,結合上下文條款的關聯性進行理解。例如,某條款的“服務費用”需結合合同中“支付方式”條款共同解讀(、)。
目的解釋
根據合同目的或當事人欲實現的經濟社會效果進行解釋。例如,若合同條款存在歧義,優先選擇促進交易完成的解釋方向(、)。
習慣解釋
參照行業慣例或交易習慣填補條款漏洞。例如,國際貿易中未明确付款方式時,可默認適用信用證支付(、)。
誠實信用原則
以公平合理為基準,平衡雙方利益。例如,若條款顯失公平,法院可能依據誠信原則調整權利義務()。
條款解釋是法律實踐中的關鍵環節,需結合文字、背景、目的等多維度分析。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法律依據,可參考權威法律數據庫(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