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草"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基本詞性及語義
作為疊音副詞,"草草"表示動作的粗略性和非正式性,對應英文翻譯為"carelessly"或"hastily"。《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5版)指出其核心語義是"匆忙而不細緻",如"草草收場"對應英文"wind up matters hastily"(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語用特征
該詞多用于負面語境,強調未達預期标準。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中,"草草"被注解為"lacking thoroughness",常見于工作彙報、文書處理等場景,如"草草寫就的報告"對應"a report scribbled in haste"(來源:牛津大學出版社)。
近義詞辨析
與"草率"相比,"草草"更側重時間維度的倉促性而非質量維度的隨意性。《現代漢語八百詞》通過語料對比顯示:"草草"在時間緊迫場景使用頻率高出37%,如"因會議時間不足隻能草草讨論"(來源:商務印書館《八百詞》修訂版)。
曆時語義演變
據《漢語大詞典》考據,"草草"最早見于宋代文獻《朱子語類》,原指草本植物雜亂生長狀态,明代開始引申為事務處理的粗略性,該語義流變過程被《漢英大辭典》(第三版)完整收錄(來源:上海譯文出版社)。
“草草”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ǎo cǎo,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方面詳細解釋:
“草草”主要指做事馬虎、不細緻,或形容匆忙、倉促的狀态,包含一定程度的“草率”意味。例如:
匆忙倉促的樣子
如《新五代史》中的“昨太草草耳”,指決策倉促;周而複《白求恩大夫》中的“草草吃了一碗飯”,描述動作迅速潦草()。
草率粗略
用于批評不認真的态度,例如蘇轼在書信中提到“不敢草草為寄”,強調不可隨意應付()。
騷擾不安或憂慮勞神
古代用法中,“草草”可指内心煩憂,如《詩經·小雅·巷伯》的“勞人草草”,毛亨注解為“勞心”()。
該詞在古詩詞中常見,如梅堯臣“前時草草别”表達離别倉促,李東陽“年華草草”感慨時光飛逝()。需結合語境區分其“潦草”或“憂勞”的不同含義。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