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是百合科天門冬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塊根在傳統中醫藥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據《中國植物志》記載,該物種學名由葡萄牙傳教士若昂·德·盧雷羅于1790年首次記錄于越南地區。
植物學特征
莖部呈攀援狀,葉片退化成鱗片狀,真正的光合作用器官為線形葉狀枝。塊根肉質簇生,呈紡錘形,表皮淡黃色,《Flora of China》指出其根莖可長達2米,具有較強耐旱性。
藥用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将天門冬列為滋陰藥材,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天門冬素、甾體皂苷和多糖。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具有抗腫瘤活性(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6)。中醫理論認為其性甘、苦、寒,歸肺、腎經,主治陰虛發熱、肺燥幹咳。
漢英詞典釋義
《漢英綜合大詞典》标注其标準英譯名為"Coarse Asparagus Root",而《中醫藥學名詞》建議使用"Radix Asparagus"作為規範拉丁名。美國農業部植物數據庫顯示其全球分布涉及東亞至東南亞16個國家和地區。
栽培分布
主要生長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疏林或灌叢中,中國廣西、雲南為道地産區。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顯示,全球年産量約80%來自中國南方山地栽培區。
天門冬是一種具有豐富文化内涵和藥用價值的中草藥,其名稱和特性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形态與傳說
因塊根形似傳說中的“天上神門”,且冬季生長旺盛而得名。另有傳說稱仙人贈予村民此草藥以延年益壽,故又名“長生草”。
中醫理論
其名“天門”源于《本經》記載,指其生長于高山,禀寒水之氣“上通于天”;“冬”則象征閉藏與生命力。
宋代蘇轼詩句“天門冬熟新年喜”,反映其作為吉祥藥材的文化地位。古代醫典《神農本草經》将其列為上品,稱其“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饑”。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用,避免加重腹瀉。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本草綱目》或權威中醫藥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