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賦征實英文解釋翻譯、田賦征實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land tax collect in kind
相關詞條:
1.landtaxcollectedinkind
分詞翻譯:
田的英語翻譯:
cropland; farmland; field
賦的英語翻譯:
endow with; ode; tax
征的英語翻譯:
ask for; go on a campaign; go on a journey; levy; sign
【醫】 sign; signe; signum
實的英語翻譯:
fact; fruit; seed; solid; true
專業解析
田賦征實(tián fù zhēng shí),是中國曆史上(尤其在抗日戰争及戰後時期)實行的一種農業稅收制度,其核心含義是:政府将原本以貨币形式征收的田賦(土地稅),改為直接征收實物(主要是糧食)。這一政策旨在應對戰時經濟動蕩、通貨膨脹加劇導緻的貨币貶值問題,确保政府(尤其是軍隊和公教人員)能夠穩定獲得糧食供應。
漢英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Core Definition):
- 田賦 (tián fù): Land tax; agricultural tax levied on farmland. 這是中國曆代王朝最主要的稅種之一,基于土地面積或産量向土地所有者征收。
- 征實 (zhēng shí): To levy/collect in kind (as opposed to in cash). “實”指實物,具體到田賦征實,主要指糧食(如稻谷、小麥)。
- 整體含義: The policy/system of collecting the land tax in the form of physical goods (primarily grain) instead of money. 即Tax-in-Kind on Land 或Land Tax Collected in Kind。
-
曆史背景與目的 (Historical Context & Purpose):
- 背景: 抗日戰争時期(1937-1945),中國大片富庶國土淪陷,政府財政極度困難。同時,為支撐戰争開支,政府大量發行法币,導緻嚴重的通貨膨脹,貨币急劇貶值。以貨币形式征收的田賦,其實際價值因通脹而大幅縮水,無法滿足政府特别是軍隊的糧食需求。
- 目的:
- 保障軍糧民食: 直接征收糧食,确保軍隊和後方公教人員的基本口糧供應,穩定後方社會秩序。這是最直接、最迫切的目的。
- 規避通脹風險: 實物征收不受貨币貶值影響,保證了政府稅收的實際價值。
- 掌握戰略物資: 糧食是戰時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政府通過征實直接掌控了大量糧食資源。
- 實施: 該政策主要由國民政府于1941年開始在國統區大規模推行,一直延續到抗戰結束後的内戰時期。
-
具體操作方式 (Implementation Methods):
- 折征标準: 政府會規定将原來按貨币計算的田賦稅額,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糧食(如稻谷或小麥)。這個折算标準(如每元賦額折征多少市鬥稻谷)是關鍵,且會根據情況調整。
- 征收過程: 土地所有者(地主或自耕農)需按折算後的數量,直接将糧食繳納給政府指定的征收倉庫或機構。
- 品種與質量: 通常規定主要征收當地主産的糧食(如南方征稻谷,北方征小麥),并對糧食的幹濕度、雜質含量等有基本要求。
-
影響與評價 (Impact & Evaluation):
- 積極作用 (短期内): 确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戰時政府的糧食危機,支撐了抗戰。避免了貨币稅因通脹化為烏有的問題。
- 消極影響:
- 加重農民負擔: 實物征收往往伴隨着額外的損耗、運輸費用(如“隨賦征購”、“征借”等),這些負擔最終大部分轉嫁到農民身上,尤其在歉收年份,農民需變賣其他財産或借高利貸來繳糧,生活困苦。
- 征收弊端: 執行過程中存在糧吏貪污、克扣、大鬥進小鬥出、壓級壓價(在需變賣部分糧食換貨币繳其他稅費時)等腐敗現象。
- 抑制生産: 沉重的實物負擔打擊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
- 市場扭曲: 政府掌握大量糧食,其購銷政策會對糧食市場産生重大影響。
- 曆史定位: 田賦征實是特定曆史條件下(戰争、惡性通脹)的産物,是一種戰時財政經濟措施。它反映了傳統農業國家在現代化轉型和應對重大危機時的財政困境與選擇。
權威性參考來源
為提升内容的權威性(),以下信息參考自專業曆史、經濟史研究著作及權威詞典釋義(因特定曆史術語的詳細解釋常存在于學術著作而非單一網頁,此處提供代表性來源類型而非直接鍊接):
- 《中國財政史》相關章節: 如葉振鵬主編的《中國財政通史》中華民國卷等,詳細論述了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財政政策,包括田賦征實出台的背景、實施過程、效果及問題。這些著作是研究中國財政史的權威基礎文獻。
- 《中華民國經濟史》相關論述: 如史全生主編的相關著作,會從經濟角度分析田賦征實對農業、農村經濟及戰時經濟的影響。
- 專業曆史研究論文: 在《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有大量關于抗戰時期國統區經濟、田賦征實具體實施情況及地方個案研究的學術論文,提供了深入的實證分析和理論探讨。
- 權威漢語詞典/曆史辭典釋義: 如《辭海》、《中國曆史大辭典》等,對“田賦征實”有精煉準确的定義和曆史背景說明。例如《辭海》可能定義為:“抗日戰争時期國民政府将田賦由貨币稅改征實物的措施。”
- 民國政府檔案與公報: 如國民政府財政部檔案、行政院公報等原始文獻,記載了田賦征實政策出台的法令、條例、實施細則及調整過程,是最直接的一手史料來源(通常需通過檔案館或專業數據庫獲取)。
網絡擴展解釋
田賦征實是民國時期(尤其是抗日戰争期間)國民政府實施的一種稅收政策,其核心是将原本以貨币形式征收的田賦改為直接征收糧食等實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田賦征實指按土地面積征收實物稅,取代原有的貨币稅形式。這一政策通過直接征收糧食(如稻谷、小麥)來應對通貨膨脹導緻的貨币貶值問題。
2.曆史背景與實施原因
- 背景:抗日戰争期間,國民政府因財政困難濫發紙币,引發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貨币購買力急劇下降。
- 直接原因:為保障軍隊和政府的糧食供應,同時減少貨币貶值對財政收入的影響,山西、福建等省率先嘗試将田賦改征實物,後在全國推行。
3.具體實施
- 時間與政策:1941年7月,國民政府正式明令田賦一律征收實物。
- 折征标準:
- 1941年:每元田賦折征稻谷2市鬥或小麥1鬥5升;
- 1942年:标準提高至每元折征稻谷4市鬥或小麥2鬥8升。
4.影響與評價
- 積極意義:短期内穩定了糧食供應,緩解了戰時財政壓力。
- 實際負擔:盡管名義上由地主繳納,但稅負通過地租轉嫁給農民,加重了底層民衆的生存壓力。
- 局限性: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結構問題,且征收過程中存在地方官吏盤剝現象。
5.相關概念辨析
- 田賦:中國曆代對土地征收的稅,早期以實物為主,明清後逐漸轉為銀錢,民國初年仍沿用貨币稅。
- 征實:專指田賦征收實物的形式,與“折色”(折銀錢)相對。
如需進一步了解政策細節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高權威性資料(如、6、9)。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