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 clay vessel
argil; figuline
【化】 aluminium flakes; aluminum flakes; kaolin; potter's earth; pottery clay
syderolite
【醫】 argilla; potter's clay
household utensils
【機】 boat
陶土器皿在漢英詞典中的定義為:以黏土為主要原料燒制而成的日用或裝飾性容器,英文對應為"earthenware"或"pottery"。這類器皿具有多孔性結構,燒制溫度通常在1000-1200℃之間,表面可施釉或保持素胎狀态,廣泛用于飲食器具、儲藏容器及工藝品制作。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陶土(kaolin clay)屬于次生黏土,含鐵量低于3%,其礦物成分以高嶺石為主,具有優良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牛津大學考古研究所指出,中國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已出現輪制陶器,印證了陶土器皿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美國陶瓷學會研究表明,現代陶土器皿按吸水率分為三類:炻器(<5%)、陶器(5-10%)和土器(>10%)。故宮博物院藏品數據庫顯示,明代宜興紫砂壺即屬典型炻器類陶土器皿,其雙重氣孔結構能有效保持茶香。
“陶土器皿”指以陶土為主要原料燒制而成的容器或器物,其定義、制作工藝及特點可綜合如下:
陶土器皿的原材料是陶土,主要成分為高嶺石、水白雲母、蒙脫石等,含鐵、鈣、鎂等元素,具有可塑性。陶土屬于黏土的一種,但含雜質較多,需經過篩選和淘洗才能使用。根據成分差異,陶土燒制後可能呈現紅、灰、橙黃等顔色。
陶土器皿與瓷器的核心差異在于原料和燒制溫度:陶土含雜質多、燒溫低(一般不超過1200°C),而瓷器采用純淨瓷土且需1300°C以上高溫,成品更緻密、透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陶土器皿類型(如紫砂壺、彩陶罐),可參考考古或工藝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