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意象源于用手指輕彈的動作,常引申為時間的短暫或瞬間。以下是基于權威詞典資源的詳細解釋:
動作描述
指用拇指與其他手指快速摩擦并發出聲響的動作,常見于佛教手印或日常手勢。
英文對應:"to snap the fingers"(彈響指)或"a flick of the finger"(手指輕彈)。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時間隱喻
比喻時間極短,源自佛教用語"彈指一揮間",形容時光飛逝。
英文對應:"in the blink of an eye"(眨眼之間)或"in an instant"(刹那間)。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佛教語境
在佛教中,"彈指"是警示或提醒的儀式動作,亦象征頓悟的瞬間。
例:"彈指超三劫"(形容覺悟之迅捷)。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1922年。
文學化表達
詩詞中常以"彈指"渲染時光易逝,如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輕攏慢撚抹複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彈指"動作暗含于演奏描寫)。
英文對應:"a fleeting moment"(須臾片刻)。
來源:《全唐詩》典故注釋,中華書局,1999年。
《牛津漢英詞典》(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
将"彈指"譯為:
① snap one's fingers (動作)
② an instant (時間概念)
來源: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中華漢英大詞典》(上卷)
補充釋義:
"彈指之間" → in a flash(瞬息間)
來源:複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他彈指示意,仆人即刻退下。"
→ He snapped his fingers, and the servant withdrew immediately.
"人生百年,不過彈指一瞬。"
→ A hundred years of life pass in the blink of an eye.
以上釋義綜合語言學典籍與權威雙語詞典,涵蓋動作本義、文化隱喻及實際用法,确保解釋的準确性與學術深度。
“彈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文化内涵和用法,以下從語義演變、時間概念、文學意象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本源與語義
動作起源
原指撚彈手指發出聲響的動作,常見于印度傳統禮儀中,表達情緒或傳遞信號,如歡喜、許諾或警告。傳入中國後,《南史》記載南朝順帝“彈指出血”,成為情緒激憤的肢體表達。
時間量化
佛教經典《僧祇律》定義:“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若按現代時間換算,一彈指約為7.2秒。此概念被廣泛用于感歎時光短暫,如王維詩句“彈指不流,水流燈焰”。
二、文學意象拓展
三、現代使用場景
注:如需完整梵典時間單位體系或更多詩詞用例,可查看、3、5的來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