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山期
It is a large potential region of the Yanshanian porphyry metallogenic system.
為待揭開的大型以上規模的燕山期斑岩系列成礦潛在區。
Metallogenetic epoch was late Yanshanian and fluid derived from meteoric water.
成礦流體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
Its heat reservoir is composed of Yanshanian granite-porphyry and tuff of Mesozoic.
熱儲由中生代燕山期花崗斑岩、凝灰岩組成。
The ore body is related to the Early Yanshanian magmatic activity in time and space.
礦體在時間和空間上與燕山早期岩漿活動有一定關聯。
Its heat reservoir is composed of Yanshanian granite - porphyry and tuff of Mesozoic.
熱儲由中生代燕山期花崗斑岩、凝灰岩組成。
燕山期(Yanshanian)是地質學中用于描述中生代晚期東亞地區大規模構造-岩漿活動的專業術語,屬于中國區域地質年代劃分的重要階段。該術語源自中國著名山脈"燕山",因該地區的地質特征對此時期研究具有代表性而得名。
根據《中國地層指南》及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的劃分标準,燕山期時間跨度約為2.01億年至6600萬年前,涵蓋侏羅紀中晚期至白垩紀末期。該時期以強烈的褶皺運動、斷裂活動和花崗岩侵入為特征,形成了中國東部廣泛分布的火山-沉積盆地和金屬成礦帶,如著名的鞍山鐵礦和膠東金礦均形成于此階段。
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國礦産資源潛力評價》報告指出,燕山期構造運動包含三個主要幕次:早期(180-170Ma)以擠壓造山為主,中期(140-125Ma)表現為陸内伸展,晚期(100-66Ma)轉為差異性隆升。這種多期次的構造演化直接控制了華北克拉通破壞和華南岩石圈減薄等重大地質事件。
在古生物研究領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通過同位素測年證實,燕山期火山活動為熱河生物群(包括帶羽毛恐龍和早期被子植物)的繁盛提供了特殊生态環境。該發現被收錄于《中國古生物志》系列專著。
“Yanshanian”(燕山期)是地質學中一個重要的術語,主要用于描述中國及東亞地區特定的地質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時期。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需更完整的學術定義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地質學專業文獻或權威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