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 白矮星
When a White Dwarf takes on enough mass in this manner, it reaches a level called the chandrasekhar limit.
當一顆白矮星以這種方式增長到足夠的質量時,它将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
It is then referred to as a White Dwarf.
這時,它被稱為白矮星。
Volantis was overrun with White Dwarf elephants.
瓦蘭提斯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白矮象。
This novel is like a White Dwarf, all mass and density.
這部小說像一個白矮星,通篇篇幅大卻又缜密。
Or, it seems, when you're cruising past a White Dwarf star.
或者可以說在你緩慢駛過一顆白矮星時。
白矮星(White Dwarf)是中小質量恒星演化到末期的緻密殘骸,其質量通常與太陽相當,但體積僅接近地球大小,表面溫度極高且密度極大(約為水的10⁶–10⁹倍)。這類天體由簡并态電子支撐,不再發生核聚變反應,通過殘留熱量的輻射逐漸冷卻。
物理特性
白矮星外層通常覆蓋氫或氦大氣層,核心由碳氧結晶态構成。根據錢德拉塞卡極限理論,其質量上限約為1.4倍太陽質量,超過此極限将坍縮為中子星。典型表面溫度可達8000–40,000K,但隨時間推移會冷卻為黑矮星。
演化路徑
恒星在紅巨星階段抛射外層物質形成行星狀星雲後,核心收縮為白矮星。以天狼星B為例,這顆距地球8.6光年的白矮星質量與太陽相近,直徑卻僅為地球的98%[NASA觀測數據]。
白矮星作為宇宙"化石",為研究恒星演化提供關鍵證據。哈勃望遠鏡觀測顯示,銀河系内約97%的恒星最終将演化為白矮星。其光譜分析可揭示重元素分布規律,印證引力紅移現象[歐洲空間局研究報告]。
"White Dwarf"(白矮星)是天文學中的專業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恒星,屬于恒星演化的晚期階段。其英文名稱源于兩個特征:
天狼星伴星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其觀測數據幫助科學家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擴展閱讀:更多白矮星類型與演化模型可參考天文物理領域研究(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