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ˌjuːzəˈbɪləti/ 美:/'ˌjuːzəˈbɪləti/
n. 合用,可用;可用性
Unmoderated Usability Data is Mostly Reliable.
未經檢驗的可用性數據最為可靠。
The first one was usability.
第一點是可用性。
Usability and RMC relationships.
可用性及rmc關系。
But the bigger problem is usability.
但更大的問題是可用性。
How to define usability?
可用性該如何定義?
usability testing
可用性測試;易用性測試
usability test
可用性測試;工作性能試驗;使用性能試驗
n.|availability/serviceability;合用,可用;可用性
usability(可用性)是一個核心的人機交互(HCI)與用戶體驗(UX)設計概念,指特定用戶在特定使用場景下,為達成特定目标而操作某産品、系統或服務時的有效性、效率和滿意度程度。它衡量的是用戶能否輕松、直觀且無挫敗感地完成任務。
其核心内涵可從以下維度理解:
有效性(Effectiveness):用戶能否準确、完整地達成預期目标。這涉及任務完成率與錯誤率。例如,用戶能否成功在電商網站找到并購買商品,過程中是否出現操作失誤或無法完成結賬的情況。
來源:ISO 9241-11:2018 人機交互工效學國際标準。
效率(Efficiency):用戶完成任務所消耗的資源(主要是時間與精力)。高可用性意味着用戶能用最少步驟、最短時間、最省力的方式達成目标。例如,簡化表單填寫步驟能顯著提升注冊效率。
來源:Nielsen, J. (1993). Usability Engineering. Academic Press. (經典著作,奠定了可用性工程基礎)
滿意度(Satisfaction):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包括舒適度、愉悅感和接受度。滿意度高的産品能帶來積極的情緒反饋,用戶更願意持續使用。這通常通過用戶訪談、問卷調查(如系統可用性量表 SUS)測量。
來源:Hassenzahl, M., & Tractinsky, N. (2006). User experience - a research agenda.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5(2), 91–97. (探讨用戶體驗與滿意度關系)
易學性(Learnability):新用戶初次接觸産品時,能多快上手并完成基本任務。界面設計直觀、符合用戶心智模型的産品易學性更高。
來源:Shneiderman, B., Plaisant, C., Cohen, M., Jacobs, S., Elmqvist, N., & Diakopoulos, N. (2016). 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6th ed.). Pearson. (權威教材,涵蓋易學性設計原則)
可記憶性(Memorability):用戶在一段時間未使用後,再次使用時能否快速恢複操作熟練度,無需重新學習。清晰一緻的界面布局和交互模式有助于提升可記憶性。
來源:Usability.gov (美國聯邦政府可用性資源網站,提供可記憶性等要素的實踐指南)
總結來說,可用性關注的是産品是否“好用”,核心目标是降低用戶認知負荷與操作阻力,确保用戶目标能順暢、高效、愉悅地實現。 它是産品成功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用戶留存、轉化率和品牌聲譽。
“usability”(可用性)指一個産品、系統或界面易于使用和學習的程度,強調用戶能否高效、滿意地完成目标。它是用戶體驗(UX)的核心要素,常見于設計、技術、心理學等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評估方法(如啟發式評估、A/B測試),可提供具體擴展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