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trɪbjuːn/ 美:/'ˈtrɪbjuːn/
CET6
n. 護民官;講壇;看台;公民權利保護者
The trouble began when Allan gave an interview to the Chicago Tribune last month.
麻煩開始于艾倫上個月接受《芝加哥論壇報》的采訪。
Clarence Page is a columnist for the Chicago Tribune.
克拉倫斯·佩奇是《芝加哥論壇報》的專欄記者。
The New York Tribune namelessly attributed the innovation of the hamburger to the stand on the pike.
《紐約論壇報》匿名地将漢堡的創新歸因于路邊攤。
Tribune filed for bankruptcy protection.
Tribune公司申請破産保護。
Distributed by McClatchy-Tribune Information Services.
由麥克·拉齊報業集團資訊服務機構分發。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國際前鋒論壇報
n.|stand/rostrum;護民官;講壇;看台;公民權利保護者
"Tribune"是一個具有多重曆史與文化含義的英語詞彙,其核心概念在不同語境下有顯著差異:
古羅馬政治職務
在古羅馬共和國時期,"tribune"(拉丁語:tribunus)指由平民選舉産生的「護民官」。這一職位設立于公元前494年,主要職責是保護平民利益,對元老院決議擁有否決權(intercessio)。護民官的人身不可侵犯性(sacrosanctitas)是其權力的重要保障。該制度體現了羅馬共和國早期的階級平衡機制(來源:大英百科全書)。
現代媒體與出版領域
19世紀後,"tribune"演變為新聞機構的名稱,例如《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和《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此類命名源于「論壇」概念,象征媒體作為公衆意見表達平台的功能(來源:芝加哥論壇報官網)。
建築學術語
在建築學中,"tribune"指教堂或公共建築中擡高的平台區域,常見于歐洲哥特式教堂設計。例如米蘭大教堂的中殿兩側設有可供宗教儀式使用的石砌高台,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性地位(來源:世界建築史期刊)。
法語語境中的延伸
法語詞彙"tribune"還包含「演講台」或「體育看台」的含義,如巴黎先賢祠内的國民議會講壇被稱為"tribune des orateurs",體現了該詞在公共話語空間的語義擴展(來源:法國文化部文化遺産數據庫)。
"tribune" 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
古羅馬保民官(核心含義)
起源于公元前5世紀,是古羅馬平民為維護自身權益設立的官職。保民官由平民會議選舉産生,最初為2人,後增至10人。其核心權力是否決權(否決元老院決議),且人身不可侵犯,成為平民對抗貴族的重要力量。
詞源與衍生含義
源自拉丁語 tribunus(部落首領),與“部落”(tribe)同根。由此衍生出“公民權利捍衛者”“民衆領袖”等抽象含義,如形容維護公衆利益的人物。
現代語境中的用法
法語中的擴展
在法語中,tribune 還可表示議會辯論技巧或專欄平台(如報紙專欄)。
該詞從古羅馬官職發展為涵蓋曆史、政治、媒體、建築等多領域的詞彙,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