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tɒnʃər/ 美:/'ˈtɑːnʃər/
過去式 tonsured 過去分詞 tonsured 現在分詞 tonsuring
n. 削發;削發儀式;秃頂
vt. 為…削發
Before the tonsure, you to wash send?
剪發前你需要洗發嗎?
Before the tonsure, you need to wash send?
剪發前你需要洗發嗎?
He asked the abbot when and who will tonsure him.
他問方丈,何時誰會給他剃度。
The ferule is used for conversion, tonsure, ordination and parlance.
戒尺用于皈依、剃度、傳戒、說法等場合。
It restored the night silence, poverty in apparel, and monastic tonsure.
它恢複了夜晚的沉默,貧窮的服裝,和寺院剃度。
tonsure(剃發禮/削發儀式)是宗教傳統中具有象征意義的行為,特指通過剃除部分或全部頭發以表達信仰或奉獻精神。該儀式在不同宗教體系中的實踐形式與含義存在差異:
基督教傳統
在基督宗教中,tonsure起源于中世紀歐洲修道院制度,修士通過剃去頭頂中央的頭發(形成圓形秃頂區域)象征放棄世俗虛榮。天主教《教會法典》曾規定該儀式為神職人員晉铎前的必經程式,但在1972年後改為選擇性禮儀。東正教至今仍保留更完整的剃發儀式流程。
佛教實踐
佛教僧侶受戒時需剃除全部頭發,象征斷除煩惱與舍棄我執。據《四分律》記載,佛陀要求弟子剃發以區别于外道,此傳統在東南亞上座部佛教與漢傳佛教中延續至今。
印度教習俗
印度教剃發儀式多出現在 pilgrimage(朝聖)場合,信徒在聖地剃發并将頭發投入恒河,寓意淨化罪業與重獲新生。此類實踐在瓦拉納西等聖城尤為常見。
現代宗教學者指出,tonsure的共性在于通過身體符號建立宗教身份認同,其物質性行為成為精神轉化的物質載體。該儀式的跨文化存在印證了頭部作為神聖性表征載體的普遍性。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分析,法語/英語單詞tonsure 的含義及用法如下:
名詞(n.)
動詞(vt.)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形變化(如過去式 tonsured)或具體例句,可參考來源。
vote foraccustomscentAtlantisavatarbrowsedcontraceptionejectingFahPiechstilecoarse siltfiber compositefreedom of religionmature embryomoral obligationPope Benedict XVIpotential hazardstrike slipstrive for freedomcholemesiacholangitiscowpoxcystourethritisdysgerminomaEuglenophytagalactopermeaseibidemLeptothrixD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