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苦地;不是認真的
She made the remark with tongue in cheek.
她說這些話是帶挖苦口吻的。
They love to boast, though often with tongue in cheek.
他們喜歡自吹自擂,盡管多數情況下隻不過是說說而已。
The last statement was delivered with tongue in cheek.
最後一句是半開玩笑的。
He did not mean it; he was speaking with tongue in cheek.
他不是當真的,拿你開心罷了。
They love to boast, though often with tongue in cheek. P. 3.
他們喜歡吹噓自诩,盡管往往是半開玩笑,不可當真。
“Tongue in cheek”是一個英語慣用短語,通常用于描述一種帶有幽默或諷刺意味的表達方式,即表面上看似嚴肅,實則暗含玩笑或反諷的意圖。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三點:
語言形式的僞裝性
該短語強調“以正經口吻掩蓋戲谑目的”,例如在政治評論中,作者可能用誇張的贊美描述某政策,實則暗示其荒謬性。這種表達常見于諷刺文學和脫口秀,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在《匹克威克外傳》中便運用過類似手法。
曆史起源與演變
詞源可追溯至18世紀英國,最初描述“用舌頭抵住臉頰防止發笑”的物理動作(《牛津英語詞典》記載)。19世紀中期逐漸演變為比喻義,現已被收錄于《韋氏詞典》等權威語言工具書。
現代語境應用
在社交媒體時代,該表達常與表情符號(如)或特定語氣詞(如“just kidding”)配合使用,幫助區分幽默與嚴肅内容。語言學家傑弗裡·普勒姆指出,此類表達能有效緩解對話中的對抗性,屬于跨文化交際中的高頻率語用策略。
權威參考資料:
“Tongue in cheek”是一個英語俚語,主要用于表達幽默諷刺或開玩笑的意圖,強調所說内容不必當真。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牛津詞典對“tongue in cheek”的詳細解釋(來源:、3、6)。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