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ʃuːleɪs/ 美:/'ˈʃuːleɪs/
複數:shoelaces
n. 鞋帶
There is a pair of shoelaces given by the merchant in the shoebox.
鞋盒裡面有一副商家贈送的鞋帶。
The mother is patiently teaching her daughter to tie her shoelaces.
母親正在耐心地教女兒系鞋帶。
My shoelace was knotted by a naughty kid.
我的鞋帶被一個淘氣的小孩系了個結。
Your shoelace is undone.
你的鞋帶松開了。
By the mouth of the tunnel he bent to retie his shoelace.
到隧道的入口處,他彎腰重新系了系鞋帶。
They may point down to your shoe and say, Your shoelace is untied. If you believe them and look down to see, you are an April Fool then.
他們可能會指着你的鞋子說:“你的鞋帶開了。”如果你真的相信了并向下看,你就成了愚人節傻瓜。
Who wipes peanut butter off a cheek and crayon off the wall and knots an untied shoelace to avoid a likely fall?
是誰擦去臉頰上的花生醬和牆上的蠟筆畫,還會把鞋帶打結以防摔倒?
Your shoelace has come loose.
你的鞋帶松了。
n.|tie/bootlace/latchet;鞋帶
shoelace(鞋帶)指用于固定鞋履、調節松緊的細長帶狀物,通常穿入鞋面的孔眼或鈎環中系緊。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結構
shoelace由編織或擰絞的纖維(如棉、聚酯、尼龍)制成,兩端配有aglet(加固包頭),防止磨損并便于穿引。其核心功能是通過交叉穿入鞋孔并打結,使鞋子貼合腳部,提供支撐和穩定性。
設計多樣性
鞋帶長度、寬度、顔色和材質因鞋型而異。例如,運動鞋常用彈性材質增強包裹性,而正裝鞋多選扁平棉質帶體現簡約。
起源演變
早期鞋履使用皮帶或繩索固定。現代鞋帶雛形出現于16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後因紡織技術進步普及。考古證據表明,公元前3500年阿爾卑斯“冰人木乃伊”的草編鞋已采用類似設計。
文化符號意義
在西方習俗中,交換鞋帶象征友誼(如軍隊傳統);東亞文化則視鞋帶松脫為“厄運征兆”,需立即系緊以避災。
安全隱患
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統計顯示,每年超2000例兒童跌倒與未系鞋帶相關。建議采用雙環結法(Double Knot)減少松脫風險。
創新替代方案
近年興起無鞋帶設計(如磁扣、彈力套),但傳統鞋帶因可精确調節仍占主流,尤其適用于運動醫學要求的足部固定。
單詞 "shoelace" 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用于系緊鞋子的細長帶子,通常由棉、尼龍或合成纖維制成,兩端帶有金屬或塑料材質的加固頭(aglet),便于穿入鞋孔。該詞為可數名詞,複數形式為 shoelaces。
詞源
由兩部分構成:shoe(鞋子,源自古英語 scōh)和 lace(帶子,源自拉丁語 laqueus,意為“套索”)。該組合詞最早記錄于17世紀,用于描述固定鞋子的功能性部件。
常見用法
相關短語
文化關聯
西方教育中,兒童學習系鞋帶被視為重要生活技能,相關童謠如《Criss-Cross Applesauce》幫助記憶系法步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