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etorical question是什麼意思,rhetorical question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反問;設問;修辭性疑問句
例句
'Don't you care what I do?' he asked, but it was a rhetorical question.
“我做什麼,難道你不關心嗎?”他問道,可那是個反問。
He grimaced slightly, obviously expecting no answer to his rhetorical question.
他稍稍做了個苦相,顯然并不指望對他的修辭性設問有所回答。
That's not a rhetorical question.
這并不是一個諷刺的問題。
This is a bit of a rhetorical question.
這是一個帶點修辭意味的問題。
A strong ending with a rhetorical question.
一個有力的反問結局。
專業解析
修辭疑問句(rhetorical question)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指說話者或作者提出一個并不期望獲得實際回答的問題,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強調某個觀點、引發聽衆思考、增強表達效果,或使論述更具說服力。它本質上是一種陳述或論證的僞裝形式。
核心特征與功能
- 無需回答: 這是最核心的特征。提問者心中已有明确答案,提問隻是為了達到特定的修辭效果,而非尋求信息。
- 隱含答案: 問題的答案通常非常明顯,或者提問者會在上下文中暗示或直接給出答案。
- 增強表達:
- 強調觀點: 通過提問的形式,可以更強烈地突出某個論點或事實。例如:“難道我們就這樣坐以待斃嗎?”(隱含答案:當然不!)
- 引發共鳴與思考: 引導聽衆或讀者自己思考并得出與提問者一緻的結論,從而産生更強的認同感。例如:“誰不想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呢?”(隱含答案:每個人都想。)
- 表達強烈情感: 常用于表達諷刺、憤怒、驚訝、無奈等強烈情緒。例如:“你以為錢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表達不滿或批評)。
- 結構過渡: 有時用于引入一個新話題或總結前文。
與普通疑問句的區别
- 普通疑問句: 目的是獲取未知信息,期待對方回答(如:“現在幾點了?”)。
- 修辭疑問句: 目的是表達觀點或情感,不期待(甚至排斥)實際回答,答案已蘊含在問題中或上下文中。
例子
- 強調/說服: “難道保護環境不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嗎?”(強調責任,隱含答案:當然是。)
- 引發思考: “曆史給我們最大的教訓是什麼?就是人們從不吸取曆史的教訓。”(前一句是修辭問句,引出後一句的答案)。
- 表達情感(諷刺): “這也能叫藝術?”(表達質疑或輕蔑)。
- 表達情感(憤怒): “你還要我怎樣?”(表達無奈或憤怒)。
學術與權威參考
修辭疑問句作為一種重要的修辭格,其研究和應用曆史悠久:
- 古典修辭學: 在亞裡士多德的《修辭學》等古典著作中,雖然沒有單獨列出“修辭疑問句”這一術語,但對疑問句在說服論證中的作用進行了探讨。修辭疑問句被視為一種有效的說服策略,屬于“思想辭格”的範疇,用于激發聽衆情感和引導判斷。
- 現代語言學與修辭學: 現代研究更深入地分析了修辭疑問句的語義、語用功能及其在話語分析中的作用。它被明确歸類為一種“修辭性問句”,其核心特征在于其非真值疑問性(non-genuine interrogative)和交際意圖。
來源說明:
- 指代古典修辭學理論基礎,可參考亞裡士多德《修辭學》(Rhetoric)的相關論述(例如Book I, Chapter 2 關于說服手段的讨論)。可靠來源如斯坦福哲學百科(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的“Aristotle’s Rhetoric”條目: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aristotle-rhetoric/ (請注意鍊接有效性需實時驗證)。
- 指代現代語言學對修辭疑問句的分析。可靠來源如語言學領域權威期刊(如Language, Journal of Pragmatics)上的相關論文,或語言學教科書(如H. P. Grice的會話含義理論對非字面意義的讨論)。也可參考國際語言學協會(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官網上的教育資源:https://www.linguisticsociety.org/ (提供語言學基本概念解釋)。
網絡擴展資料
“Rhetorical question”(修辭性疑問句/反問句)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指提出問題的目的并非為了獲得答案,而是為了強調觀點、引發思考或增強表達效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
核心定義
修辭性疑問句表面是疑問句形式,但說話者心中已有明确答案,無需對方回答。例如:"How could anyone be so cruel?"(怎會有人如此殘忍?)
-
主要作用
- 強調觀點:通過反問形式突出某種情感或立場,如:"Is this the best you can do?"(你就這點本事嗎?)
- 引導思考:促使聽衆反思隱含的結論,例如環保演講中的:"Do we really want to leave a polluted planet for our children?"
- 增強感染力:在演講或文學中使用,營造戲劇性或說服力。
-
常見類型
- 答案明确型:提問時已暗示答案,如:"Who doesn’t want happiness?"(誰不渴望幸福?)
- 諷刺反駁型:用于辯論中反駁對方,例如:"Are you seriously suggesting we ignore climate change?"
- 開放式引導型:引發開放性思考,如詩歌中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使用場景
多見于演講、辯論、文學作品(如莎士比亞戲劇)、廣告标語("Got Milk?")以及日常對話中表達強烈情緒。
注意事項:修辭性疑問句需結合語境理解,過度使用可能顯得矯飾。在正式寫作中需謹慎,避免模糊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