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etorical question是什么意思,rhetorical question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反问;设问;修辞性疑问句
例句
'Don't you care what I do?' he asked, but it was a rhetorical question.
“我做什么,难道你不关心吗?”他问道,可那是个反问。
He grimaced slightly, obviously expecting no answer to his rhetorical question.
他稍稍做了个苦相,显然并不指望对他的修辞性设问有所回答。
That's not a rhetorical question.
这并不是一个讽刺的问题。
This is a bit of a rhetorical question.
这是一个带点修辞意味的问题。
A strong ending with a rhetorical question.
一个有力的反问结局。
专业解析
修辞疑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指说话者或作者提出一个并不期望获得实际回答的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个观点、引发听众思考、增强表达效果,或使论述更具说服力。它本质上是一种陈述或论证的伪装形式。
核心特征与功能
- 无需回答: 这是最核心的特征。提问者心中已有明确答案,提问只是为了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而非寻求信息。
- 隐含答案: 问题的答案通常非常明显,或者提问者会在上下文中暗示或直接给出答案。
- 增强表达:
- 强调观点: 通过提问的形式,可以更强烈地突出某个论点或事实。例如:“难道我们就这样坐以待毙吗?”(隐含答案:当然不!)
- 引发共鸣与思考: 引导听众或读者自己思考并得出与提问者一致的结论,从而产生更强的认同感。例如:“谁不想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呢?”(隐含答案:每个人都想。)
- 表达强烈情感: 常用于表达讽刺、愤怒、惊讶、无奈等强烈情绪。例如:“你以为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表达不满或批评)。
- 结构过渡: 有时用于引入一个新话题或总结前文。
与普通疑问句的区别
- 普通疑问句: 目的是获取未知信息,期待对方回答(如:“现在几点了?”)。
- 修辞疑问句: 目的是表达观点或情感,不期待(甚至排斥)实际回答,答案已蕴含在问题中或上下文中。
例子
- 强调/说服: “难道保护环境不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吗?”(强调责任,隐含答案:当然是。)
- 引发思考: “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是什么?就是人们从不吸取历史的教训。”(前一句是修辞问句,引出后一句的答案)。
- 表达情感(讽刺): “这也能叫艺术?”(表达质疑或轻蔑)。
- 表达情感(愤怒): “你还要我怎样?”(表达无奈或愤怒)。
学术与权威参考
修辞疑问句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格,其研究和应用历史悠久:
- 古典修辞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等古典著作中,虽然没有单独列出“修辞疑问句”这一术语,但对疑问句在说服论证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修辞疑问句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说服策略,属于“思想辞格”的范畴,用于激发听众情感和引导判断。
- 现代语言学与修辞学: 现代研究更深入地分析了修辞疑问句的语义、语用功能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作用。它被明确归类为一种“修辞性问句”,其核心特征在于其非真值疑问性(non-genuine interrogative)和交际意图。
来源说明:
- 指代古典修辞学理论基础,可参考亚里士多德《修辞学》(Rhetoric)的相关论述(例如Book I, Chapter 2 关于说服手段的讨论)。可靠来源如斯坦福哲学百科(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的“Aristotle’s Rhetoric”条目: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aristotle-rhetoric/ (请注意链接有效性需实时验证)。
- 指代现代语言学对修辞疑问句的分析。可靠来源如语言学领域权威期刊(如Language, Journal of Pragmatics)上的相关论文,或语言学教科书(如H. P. 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对非字面意义的讨论)。也可参考国际语言学协会(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官网上的教育资源:https://www.linguisticsociety.org/ (提供语言学基本概念解释)。
网络扩展资料
“Rhetorical question”(修辞性疑问句/反问句)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指提出问题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得答案,而是为了强调观点、引发思考或增强表达效果。以下是详细解释:
-
核心定义
修辞性疑问句表面是疑问句形式,但说话者心中已有明确答案,无需对方回答。例如:"How could anyone be so cruel?"(怎会有人如此残忍?)
-
主要作用
- 强调观点:通过反问形式突出某种情感或立场,如:"Is this the best you can do?"(你就这点本事吗?)
- 引导思考:促使听众反思隐含的结论,例如环保演讲中的:"Do we really want to leave a polluted planet for our children?"
- 增强感染力:在演讲或文学中使用,营造戏剧性或说服力。
-
常见类型
- 答案明确型:提问时已暗示答案,如:"Who doesn’t want happiness?"(谁不渴望幸福?)
- 讽刺反驳型:用于辩论中反驳对方,例如:"Are you seriously suggesting we ignore climate change?"
- 开放式引导型:引发开放性思考,如诗歌中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使用场景
多见于演讲、辩论、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戏剧)、广告标语("Got Milk?")以及日常对话中表达强烈情绪。
注意事项:修辞性疑问句需结合语境理解,过度使用可能显得矫饰。在正式写作中需谨慎,避免模糊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