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始文明
The taboo culture of Tujia nationality is full of ancient mystery originated from primitive cultures.
土家人的禁忌文化古老神秘、遠流長。
From the clothes,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dance movements of Shaman today, one can find relics of primitive culture.
今日薩滿所用的服飾、法器以及舞蹈動作中,仍有其原始文化的遺存。
Singing and valuing the folk songs have become the special and colorful original primitive culture of Zhuang people.
唱山歌,愛山歌,形成了壯民族獨特而又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文化景象。
Primitiveness, one characteristic of han popular beliefs, results from the historical accretion of primitive culture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changes.
原始性是漢族民間信仰的特質之一,它是原始文化在社會變遷中曆史積澱的結果。
It is well known that where the white man has invaded a primitive culture, the most destructive effects have come not from physical weapons but from ideas.
衆所周知,凡是白人侵入原始文化的地方,破壞作用最大的不是殺人的武器,而是思想。
"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是人類學、考古學和文化研究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指代那些被認為在技術、社會組織或物質發展上處于相對簡單或早期階段的人類社會及其文化形态。該術語由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其1871年的奠基性著作《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中系統闡述并推廣。需要強調的是,現代學術界已意識到該術語可能隱含的"進化論"偏見和"西方中心主義"視角,更傾向于使用"無文字社會"(non-literate societies)、"小型社會"(small-scale societies)或"原住民文化"(indigenous cultures)等更中性的表述。其核心内涵包括:
技術與社會組織的相對簡單性
指社會通常依賴狩獵采集、初級農耕或遊牧等生存方式,生産工具以石器、骨器、木器為主,尚未發展出複雜的金屬加工、文字系統或大規模集約農業。社會結構常以血緣關系(如氏族、部落)為基礎,政治組織較為松散,缺乏高度分化的社會階層和國家機器。(來源: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通過劍橋大學出版社經典著作數據庫可查:doi:10.1017/CBO9780511705960)
萬物有靈論與原始宗教
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原始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是"萬物有靈論"(Animism),即相信自然萬物(動物、植物、山川、河流等)均具有靈魂或精神力量。這種信仰體系構成了其宗教實踐(如薩滿儀式、圖騰崇拜、自然崇拜)和宇宙觀的基礎,旨在解釋自然現象、尋求庇護并維持與超自然力量的和諧關系。(來源:同上)
口述傳統與非物質文化遺産
原始文化通常缺乏文字記錄,知識、曆史、神話、道德規範和社會規則主要通過口述傳統(神話、傳說、歌謠、諺語)、儀式表演和身體實踐(如舞蹈、紋身)代代相傳。這些非物質文化形式是維系社群認同、傳遞集體記憶的核心載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特别強調了對這類文化表達形式的保護。(來源:UNESCO,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03, 官網正文:https://ich.unesco.org/en/convention)
與現代性的對照及學術價值
在早期人類學中,"原始文化"常被置于與"文明"(Civilization)的二元對立框架中研究,用以探讨人類社會從簡單到複雜、從"野蠻"到"文明"的假想進化路徑。盡管這種單線進化論已被現代人類學批判(如弗朗茨·博厄斯的曆史特殊論學派),但對原始文化的研究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揭示了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根源,挑戰了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優越論,并為理解人類認知、社會組織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提供了關鍵案例。(來源:弗朗茨·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1911年,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人類學檔案;現代評述可參考美國人類學會官網:https://www.americananthro.org/)
重要提示:術語使用的批判性視角
當代學術界普遍認為"原始"一詞帶有貶義和進化論偏見,暗示其"落後"或"未開化"。世界人權組織和原住民團體(如聯合國原住民問題常設論壇)強調,應尊重文化相對主義,避免使用此類可能強化文化等級制的詞彙。在嚴謹的學術寫作中,更推薦使用具體描述性術語(如"狩獵采集社會"、"部落社會")或特定族群名稱。(來源:聯合國,《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2007年,官網: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indigenouspeoples/declaration-on-the-rights-of-indigenous-peoples.html;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IUAES)關于倫理準則的聲明)
“primitive culture”是文化人類學中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可從詞源、學術定義及理論背景三個層面解析:
primitive(原始)
源自拉丁語 primitivus(最初的),指事物發展的早期階段。其核心含義包含:
culture(文化)
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中将其定義為:
“複雜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及社會成員習得的其他能力與習慣”。
後續學者補充了物質文化(如工具、建築),形成“實物+精神”的雙重維度。
“primitive culture”主要指前工業社會的人類文明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該詞在當代可能隱含西方中心主義視角,部分學者主張用“indigenous culture”(原住民文化)替代,以消除對非西方文明的貶義色彩(參考、11對“未開化”的批判性解讀)。
如需進一步了解泰勒的理論體系,可查閱《原始文化》原著,或參考人類學史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