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prɪɡ/ 美:/'prɪɡ/
複數 prigs
GRE
n. 一本正經的人;小偷
I know I sound a prig. I'm not.
我知道我聽起來很挑剔,其實也不至于。
He is a self - righteous prig.
他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家夥。
He is a self-righteous prig.
他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家夥。
'What a pity it is he isn't a prig!'
真可惜,他不是搞我們這行的。
You are neither a prig nor a bounder.
你既不是道學先生又不魯莽。
n.|thief/pilferer;一本正經的人;小偷
"prig"(/prɪɡ/)是一個源自18世紀英語的貶義詞,指自诩道德或知識優越、對他人行為過分苛責的人。該詞常用來形容那些以教條主義态度對待社會規範,且對他人缺乏寬容的僞善者,例如:"The committee chairman acted like a prig, lecturing staff about minor dress code violations while ignoring major ethical issues."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記載,該詞最早可追溯至1746年,詞源可能與"prick"(刺痛)有關,暗示此類人喜歡用尖刻态度挑剔他人。現代用法中,prig常與"sanctimonious"(假裝虔誠的)、"self-righteous"(自以為是的)等詞構成近義關系,其反義詞包括"broad-minded"(心胸開闊的)和"tolerant"(寬容的)。
在文學作品中,查爾斯·狄更斯在《艱難時世》中塑造的葛擂硬(Thomas Gradgrind)就是典型的prig形象,強調教條而忽視人性。語言學研究表明,這個詞在當代英語中使用頻率較19世紀下降約40%,但仍常見于對社會虛僞現象的批評語境。
根據多部權威詞典的釋義,"prig" 是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英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核心詞義
指自認為道德高尚、行為舉止過分正經的人,常帶有令人不悅的傲慢态度。這類人往往以居高臨下的姿态評判他人行為,比如:
詞源演變
該詞在19世紀英國俚語中曾表示「小偷」,但現代英語中此義項已罕見,僅在部分古語語境出現。當前主要使用其「自命清高者」的含義。
用法特點
近義詞
需注意該詞具有較強主觀評判色彩,實際使用時建議結合具體語境。若需更多例句或詞源考證,可查閱牛津詞典或柯林斯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