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他者化,他化
Othering(他者化) 是一個社會學、心理學和哲學領域的重要概念,指個體或群體通過定義、标籤化和區分,将某些人或群體視為本質上與“自我”或“内群體”不同、疏離甚至對立的“他者”的過程。這一過程通常伴隨着權力不平等,并可能導緻歧視、邊緣化或排斥。
構建差異與邊界:
“他者化”的核心在于主動劃分“我們”(Us)與“他們”(Them)的界限。這種劃分往往基于種族、民族、性别、宗教、階級、國籍、性取向等社會類别。差異被強調、放大甚至本質化,忽視個體多樣性或共性。正如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所強調的,社會秩序的形成常依賴于對“陌生人”或“異類”的界定和排斥。
權力關系與等級制:
他者化通常不是中性的區分,而是嵌入在權力結構之中。主導群體(内群體)通過将他者定義為“異常的”、“低等的”、“危險的”或“不文明的”,來維護自身的優越地位、特權和社會規範。哲學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中深刻分析了女性如何被男性中心社會構建為“他者”,從而合理化其從屬地位。
貶低與去人性化:
在極端情況下,他者化會導緻對被标籤群體的貶低、刻闆印象化甚至去人性化。這剝奪了“他者”的個體性和主體性,将他們視為同質的、可被簡單歸類的對象。心理學家戈登·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關于偏見的研究表明,他者化是群體間敵意和歧視的重要心理基礎。
社會排斥與邊緣化:
他者化的實踐結果是将目标群體排除在主流社會、資源、機會或話語權之外。它可以是制度性的(如歧視性法律、政策),也可以是日常互動中的微觀排斥(如偏見言論、忽視)。
薩義德在其開創性著作《東方主義》中揭示了西方如何通過學術、文學和媒體話語,将東方(中東)系統地構建為一個神秘、落後、專制、非理性的“他者”。這種構建服務于西方的殖民統治和知識霸權,塑造了西方對東方的認知和權力關系。
薩義德以及其他後殖民理論家(如霍米·巴巴、斯皮瓦克)深入探讨了殖民者如何通過他者化被殖民者來确立統治合法性,以及這種他者化在殖民結束後如何持續影響全球權力結構和身份認同。
亨利·塔菲爾(Henri Tajfel)和約翰·特納(John Turner)的社會認同理論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了他者化。該理論認為,個體通過社會分類(将自己歸入内群體,将他人歸入外群體)、社會比較(尋求内群體相對于外群體的積極區分)來獲得積極的自我認同。貶低外群體(他者化)是提升内群體地位和自尊的一種策略。
理解“他者化”對于分析社會不平等、沖突、歧視(如種族主義、性别歧視、仇外心理)至關重要。它揭示了偏見和排斥是如何被社會性地構建和維持的。認識到他者化的機制,是促進包容、多元文化理解和社會正義的重要一步。批判性地反思我們自身是否(有意或無意地)參與了将他者化的過程,是減少社會分裂、構建更平等社會的基礎。
"Othering"(他者化)是一個社會學和文化研究領域的術語,指通過強調某個群體與主流群體的差異,将其定義為“非正常”或“異類”的過程。以下是詳細解析:
1. 核心定義
該詞源于動詞"other",意為将他人或群體視為與自身不同的“他者”。 例如,默認将“司機”視為男性,而特别标注“女司機”,即通過語言強化性别差異,暗示後者為非常态群體。
2. 社會意義
這種行為可能有意或無意地反映社會偏見,常見于對少數群體的标籤化,如“少數民族”“外地人”或美國的少數族裔。這種區隔可能加劇群體間的對立,甚至成為系統性歧視的起點。
3. 應用領域
4. 語言與争議
詞典中将其解釋為“非當前考慮對象”的名詞化表達(),但實際使用更強調動态的社會建構過程。學者提醒需警惕這種語言習慣對平等觀念的潛在侵蝕。
擴展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避免“othering”已成為跨文化交流、反歧視政策的重要議題,例如提倡使用中性化表述(如“消防員”而非“女消防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