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uet是什麼意思,minuet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minuet英标
英:/'ˌmɪnjuˈet/ 美:/'ˌmɪnjuˈet/
詞性
複數 minuets
類别
GRE
常用詞典
n. 小步舞;米奴哀舞
vi. 跳米奴哀舞;跳小步舞
例句
Minuet of Don Giovanni he's playing now.
他現在正彈着《唐璜》的小步舞曲。
Egret in a minuet.
白鹭在跳小步舞。
He stepped a minuet gravely and gracefully.
他的小步舞跳得莊重而優美。
The pupils laughed at the sight of their teacher dancing a minuet in the yard.
小學生們一看到他們的老師在院子裡跳小舞步都笑起來了。
Jane(Monologue): Mozart found his 13)calling at age five, composing his first 14)minuet.
簡(獨白):莫紮特五歲便找到自己的專長,寫出了他的第一支小步舞曲;
專業解析
minuet(小步舞曲)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與文化内涵的術語,主要指兩種密切相關的形式:一種特定的舞蹈及其相伴的音樂體裁。
-
定義與核心特征:
- 舞蹈形式:Minuet 是一種起源于法國的優雅社交舞蹈,通常由一對舞伴表演。其最顯著的特點是三拍子(3/4 或 3/8 拍)節奏、中等速度以及由一系列小而精确的步伐、鞠躬和屈膝禮構成的舞步。舞蹈風格強調莊重、禮儀性和克制的美感,反映了17-18世紀歐洲宮廷的禮儀規範 。
- 音樂體裁:作為音樂體裁,Minuet 特指為這種舞蹈伴奏或受其啟發而創作的器樂曲(或聲樂曲的一部分)。其音樂同樣采用三拍子,速度適中(中闆),旋律通常優美流暢,結構清晰,常為二段體(A-B)或三段體(A-B-A)。在巴洛克組曲中,它常作為一個标準樂章出現 。
-
曆史起源與發展:
- Minuet 起源于17 世紀中葉的法國,據信可能由民間舞蹈布雷舞(Branle)演變而來。它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宮廷 中迅速流行開來,國王本人就是一位熱情的舞者,宮廷作曲家讓-巴蒂斯特·呂利(Jean-Baptiste Lully)在其歌劇中大量使用 Minuet,使其成為宮廷芭蕾和社交舞會的核心 。
- 在巴洛克時期(約 1600-1750),Minuet 成為組曲(Suite) 中不可或缺的樂章之一,緊隨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庫朗特舞曲(Courante)和薩拉班德舞曲(Sarabande)之後,通常在基格舞曲(Gigue)之前。
- 進入古典主義時期(約 1750-1820),Minuet 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它被納入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奏鳴曲等大型器樂體裁中,通常作為第三樂章出現(如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的早期交響曲)。這一時期的 Minuet 樂章通常結構更為擴展,速度可能稍快,但仍保持其基本的三拍子特性和優雅氣質 。
- 在貝多芬的中後期作品中,Minuet 樂章逐漸被更快速、更具沖擊力的諧谑曲(Scherzo) 所取代,标志着其作為标準交響樂章形式的衰落。然而,作為一種風格或獨立的舞曲形式,Minuet 的影響持續存在。
-
音樂特點詳解:
- 節拍與節奏:嚴格的3/4 拍(偶爾使用 3/8 拍)。節奏通常均衡穩定,強拍在第一拍,第二、三拍相對輕盈。常見節奏型包括附點節奏和流暢的八分音符進行。
- 速度:中闆(Moderato),速度不快不慢,適合優雅的舞步。過快或過慢都會失去其原有的舞蹈特性。
- 結構:最常見的是ABA 三段體(Minuet & Trio):
- A 段(Minuet):通常由兩個各 8 小節(或倍數)的樂句組成,有明确的終止式。
- B 段(Trio):得名于早期常由三重奏(如兩支雙簧管和一支巴松管)演奏。音樂性格常與 Minuet 段形成對比(如更柔和、更抒情),調性常轉到屬調或關系調。結構同樣清晰。
- A 段再現(Da Capo):完整重複 Minuet 段(A段),通常省略其内部反複。因此完整結構為:Minuet (A) - Trio (B) - Minuet (A)。
- 織體與風格:旋律通常清晰、歌唱性強。伴奏織體相對簡潔,常用分解和弦或簡單的節奏型支撐主旋律。整體風格優雅、平衡、富有宮廷氣息。
-
舞蹈形式與社會意義:
- 舞蹈動作設計精巧,步伐小(法語 menu 意為“小”),包含前進、後退、側移、繞行以及頻繁的鞠躬和屈膝禮(révérence),體現了高度的禮儀規範。
- 作為宮廷社交舞,Minuet 不僅是娛樂,更是展示個人風度、禮儀修養和社會地位的重要場合。其表演具有表演性質,觀衆會欣賞舞者的姿态和技巧 。
- 它代表了17-18 世紀歐洲貴族文化中對于秩序、優雅和控制的審美追求。
-
文化意義與遺産:
- Minuet 是歐洲藝術音樂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元素,是連接巴洛克組曲與古典主義交響形式的重要橋梁。
- 它象征着前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美學,強調形式美、平衡感和優雅表達。
- 雖然作為社交舞蹈已不再流行,但 Minuet 的音樂形式在音樂會和音樂教育中依然常見,其名稱和風格也常被後世作曲家引用或戲仿,作為“優雅古典風格”的代名詞。
參考資料來源:
- 《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The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 關于 Minuet 音樂形式的曆史、結構與演變的權威條目。
- 《牛津舞蹈詞典》(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Dance) - 關于 Minuet 舞蹈起源、特點及社會背景的詳細解釋。
- 音樂史标準教材(如 Grout/Palisca 的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 對 Minuet 在巴洛克組曲及古典交響曲中地位的論述。
網絡擴展資料
minuet(小步舞/小步舞曲)是17至18世紀歐洲流行的藝術形式,包含舞蹈與音樂雙重含義:
-
定義與起源
- 原指一種莊重的宮廷舞蹈,起源于法國,以三拍子節奏、優雅的小步移動為特點,常見于貴族社交場合。
- 後衍生為配合舞蹈的器樂作品,通常為三段式結構,速度適中,常用于古典交響樂或室内樂的第三樂章(如海頓、莫紮特的作品)。
-
音樂特征
- 典型節奏為3/4拍,風格典雅,常與“Trio”(三重奏段落)交替出現,形成對比。
- 著名例子包括貝多芬《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舒伯特《鳟魚五重奏》第四樂章等。
-
詞源與演變
- 詞根來自拉丁語“minutus”(意為“微小”),可能與舞蹈的小步動作相關(注:此來源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 18世紀後逐漸被諧谑曲(Scherzo)取代,但在現代仍作為古典音樂術語沿用。
擴展參考:若需了解具體作品或曆史演變細節,可查閱音樂史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如牛津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sidewalkchicagocitizengall-bladderprosaiccriticisesdesolatingdichlorideentrelayingmendednonutilityreinstatementreversalsSamsungtributesball screwexceptional casehigh definitionquantitative easingArmoraciaasphodelcystographydendrographenchondromagymnosophistinconclusivelyincuriositykaryasterlogger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