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porid是什麼意思,microsporid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小孢子菌疹
專業解析
Microsporid(微孢子蟲)指的是一類專性細胞内寄生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屬于真菌界微孢子蟲門(Microsporidia)。它們是已知最小的真核生物之一,具有獨特的感染機制和生物學特性。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 基本特征與分類
- 形态結構: 微孢子蟲個體微小(通常1-5微米),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具有一個高度特化的感染器官——極管(Polar Tube)。在休眠孢子階段,極管呈螺旋狀盤繞在孢子内部。當孢子遇到合適的宿主環境時,極管會像注射器一樣迅速彈出,刺入宿主細胞膜,将孢子内的感染性胞質(sporoplasm)注入宿主細胞内部。
- 寄生方式: 它們是專性細胞内寄生生物,必須在宿主細胞内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包括繁殖)。它們缺乏線粒體,依賴宿主細胞提供能量(ATP),具有高度退化的細胞器,反映了其寄生生活的適應性進化。
- 分類地位: 傳統上曾被認為屬于原生動物,但現代分子系統學研究(如基于核糖體RNA基因序列分析)已明确将其歸類為真菌界(Fungi)的一個早期分支或姊妹群,即微孢子蟲門(Microsporidia)。根據寄生蟲學領域研究。
二、 感染機制與生命周期
- 孢子激活與侵入: 環境中的成熟孢子被宿主(人或動物)攝入或吸入。在腸道等適宜環境下,孢子被激活,極管彈出并刺入鄰近的宿主腸上皮細胞或其他類型細胞的細胞膜。
- 胞質注入: 通過極管,孢子的感染性胞質被注入宿主細胞質内。
- 增殖階段: 在宿主細胞内,微孢子蟲進入增殖期(裂殖體階段),通過二分裂或多分裂方式進行無性繁殖,産生大量的裂殖子。
- 孢子形成: 裂殖子最終發育為孢子母細胞,進而成熟為新的孢子。這個過程可能在同一個宿主細胞内完成(單宿主周期),也可能涉及不同宿主(複雜周期)。
- 釋放: 成熟的孢子充滿宿主細胞後,細胞破裂釋放出大量孢子,這些孢子可感染鄰近細胞,或隨宿主的糞便、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排出體外,污染環境并感染新的宿主。根據微生物學與寄生蟲學文獻。
三、 緻病性與醫學重要性
- 機會性病原體: 微孢子蟲是重要的機會性病原體。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個體中,感染可能無症狀或僅引起輕微、自限性的胃腸道疾病(如腹瀉、腹痛)或眼部感染(如角膜炎)。然而,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尤其是艾滋病(AIDS)患者、器官移植受者、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等,微孢子蟲感染可導緻嚴重、慢性甚至播散性的疾病。
- 主要疾病:
- 腸道微孢子蟲病: 主要由Enterocytozoon bieneusi和Encephalitozoon intestinalis等引起,是艾滋病患者慢性腹瀉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導緻吸收不良和體重減輕。
- 播散性感染: 某些種類(如Encephalitozoon spp.)可從腸道播散至肝膽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甚至中樞神經系統、肌肉等全身各器官,引起相應部位的炎症和功能障礙。
- 眼部感染: Encephalitozoon hellem和Vittaforma corneae等可引起角膜炎、結膜炎,嚴重時可緻盲。
- 診斷與治療: 診斷主要依靠糞便、尿液、組織活檢或角膜刮片的顯微鏡檢查(需特殊染色如改良三色染色、熒光增白劑染色)、PCR檢測和血清學方法。治療藥物包括阿苯達唑(對Encephalitozoon屬有效)和煙曲黴素(Fumagillin,對Enterocytozoon bieneusi有效),但治療可能困難,尤其在免疫抑制患者中。對于免疫功能低下者,重建免疫系統功能至關重要。根據臨床醫學與傳染病學資料。
四、 生态與分布
微孢子蟲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其廣泛,可感染包括人類在内的幾乎所有動物門類(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如昆蟲、魚類、哺乳動物、鳥類)。它們存在于各種環境(水、土壤)中。許多種類具有宿主特異性,但也有一些能感染多種宿主。它們在生态系統中扮演着調節宿主種群(尤其是昆蟲)的重要角色。根據環境微生物學研究。
Microsporid(微孢子蟲)是一類進化上獨特的、專性細胞内寄生的微小真核生物,現歸為真菌界。它們利用極管侵入宿主細胞,在細胞内完成其生命周期。雖然可在健康人中引起輕微疾病,但它們是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尤其是艾滋病患者)的重要機會性病原體,可導緻嚴重的腸道、眼部甚至播散性感染。其診斷和治療具有一定挑戰性。
來源說明:
- 本解釋綜合參考了醫學寄生蟲學、臨床微生物學、傳染病學及真菌分類學領域的權威教科書、綜述文獻及專業數據庫(如NCBI Taxonomy, UpToDate, PubMed Central收錄文獻)中的共識性知識。由于要求提供真實有效鍊接,但未能在當前搜索結果中獲得可直接引用的具體網頁鍊接,故此處僅标注信息來源領域。
網絡擴展資料
"microsporid" 是一個醫學術語,對應的中文翻譯為小孢子菌疹,主要用于描述由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膚感染症狀。該詞由兩部分構成:
-
Microspor-
前綴來源于希臘語 mikros(微小)和 spora(孢子),指真菌分類中的小孢子菌屬(Microsporum),這類真菌常引發皮膚癬菌病,如頭癬、體癬等。
-
-id
後綴在醫學中表示疹或皮疹,特指由病原體(如真菌、細菌)引起的繼發性皮膚過敏反應。例如,真菌感染病竈外的皮膚可能出現紅斑、丘疹等過敏性皮疹。
需注意:
- 該詞拼寫可能存在争議,更常見的術語是microsporidia(微孢子蟲),但後者屬于原生動物門寄生蟲,與小孢子菌屬真菌不同。
-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通過專業醫學詞典(如《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或學術文獻進一步驗證術語使用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