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porid是什么意思,microsporid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n. 小孢子菌疹
专业解析
Microsporid(微孢子虫)指的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属于真菌界微孢子虫门(Microsporidia)。它们是已知最小的真核生物之一,具有独特的感染机制和生物学特性。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 基本特征与分类
- 形态结构: 微孢子虫个体微小(通常1-5微米),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一个高度特化的感染器官——极管(Polar Tube)。在休眠孢子阶段,极管呈螺旋状盘绕在孢子内部。当孢子遇到合适的宿主环境时,极管会像注射器一样迅速弹出,刺入宿主细胞膜,将孢子内的感染性胞质(sporoplasm)注入宿主细胞内部。
- 寄生方式: 它们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生物,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包括繁殖)。它们缺乏线粒体,依赖宿主细胞提供能量(ATP),具有高度退化的细胞器,反映了其寄生生活的适应性进化。
- 分类地位: 传统上曾被认为属于原生动物,但现代分子系统学研究(如基于核糖体RNA基因序列分析)已明确将其归类为真菌界(Fungi)的一个早期分支或姊妹群,即微孢子虫门(Microsporidia)。根据寄生虫学领域研究。
二、 感染机制与生命周期
- 孢子激活与侵入: 环境中的成熟孢子被宿主(人或动物)摄入或吸入。在肠道等适宜环境下,孢子被激活,极管弹出并刺入邻近的宿主肠上皮细胞或其他类型细胞的细胞膜。
- 胞质注入: 通过极管,孢子的感染性胞质被注入宿主细胞质内。
- 增殖阶段: 在宿主细胞内,微孢子虫进入增殖期(裂殖体阶段),通过二分裂或多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大量的裂殖子。
- 孢子形成: 裂殖子最终发育为孢子母细胞,进而成熟为新的孢子。这个过程可能在同一个宿主细胞内完成(单宿主周期),也可能涉及不同宿主(复杂周期)。
- 释放: 成熟的孢子充满宿主细胞后,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孢子,这些孢子可感染邻近细胞,或随宿主的粪便、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并感染新的宿主。根据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文献。
三、 致病性与医学重要性
- 机会性病原体: 微孢子虫是重要的机会性病原体。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中,感染可能无症状或仅引起轻微、自限性的胃肠道疾病(如腹泻、腹痛)或眼部感染(如角膜炎)。然而,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尤其是艾滋病(AIDS)患者、器官移植受者、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等,微孢子虫感染可导致严重、慢性甚至播散性的疾病。
- 主要疾病:
- 肠道微孢子虫病: 主要由Enterocytozoon bieneusi和Encephalitozoon intestinalis等引起,是艾滋病患者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导致吸收不良和体重减轻。
- 播散性感染: 某些种类(如Encephalitozoon spp.)可从肠道播散至肝胆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甚至中枢神经系统、肌肉等全身各器官,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和功能障碍。
- 眼部感染: Encephalitozoon hellem和Vittaforma corneae等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严重时可致盲。
- 诊断与治疗: 诊断主要依靠粪便、尿液、组织活检或角膜刮片的显微镜检查(需特殊染色如改良三色染色、荧光增白剂染色)、PCR检测和血清学方法。治疗药物包括阿苯达唑(对Encephalitozoon属有效)和烟曲霉素(Fumagillin,对Enterocytozoon bieneusi有效),但治疗可能困难,尤其在免疫抑制患者中。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重建免疫系统功能至关重要。根据临床医学与传染病学资料。
四、 生态与分布
微孢子虫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其广泛,可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动物门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如昆虫、鱼类、哺乳动物、鸟类)。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水、土壤)中。许多种类具有宿主特异性,但也有一些能感染多种宿主。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调节宿主种群(尤其是昆虫)的重要角色。根据环境微生物学研究。
Microsporid(微孢子虫)是一类进化上独特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小真核生物,现归为真菌界。它们利用极管侵入宿主细胞,在细胞内完成其生命周期。虽然可在健康人中引起轻微疾病,但它们是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尤其是艾滋病患者)的重要机会性病原体,可导致严重的肠道、眼部甚至播散性感染。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挑战性。
来源说明:
- 本解释综合参考了医学寄生虫学、临床微生物学、传染病学及真菌分类学领域的权威教科书、综述文献及专业数据库(如NCBI Taxonomy, UpToDate, PubMed Central收录文献)中的共识性知识。由于要求提供真实有效链接,但未能在当前搜索结果中获得可直接引用的具体网页链接,故此处仅标注信息来源领域。
网络扩展资料
"microsporid" 是一个医学术语,对应的中文翻译为小孢子菌疹,主要用于描述由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感染症状。该词由两部分构成:
-
Microspor-
前缀来源于希腊语 mikros(微小)和 spora(孢子),指真菌分类中的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这类真菌常引发皮肤癣菌病,如头癣、体癣等。
-
-id
后缀在医学中表示疹或皮疹,特指由病原体(如真菌、细菌)引起的继发性皮肤过敏反应。例如,真菌感染病灶外的皮肤可能出现红斑、丘疹等过敏性皮疹。
需注意:
- 该词拼写可能存在争议,更常见的术语是microsporidia(微孢子虫),但后者属于原生动物门寄生虫,与小孢子菌属真菌不同。
- 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通过专业医学词典(如《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或学术文献进一步验证术语使用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