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ˌmesiˈænɪk/ 美:/'ˌmesiˈænɪk/
比較級:more messianic 最高級:most messianic
adj. 彌賽亞的;救世主似的
In the most difficult times of the team, his appearance was messianic.
在團隊最困難的時候,他的出現就如救世主一般。
This great revolution brought about a messianic change.
這場大革命帶來了一次社會大變革。
His competitive speech was messianic and inspiring.
他的競聘演講熱情洋溢,鼓舞人心。
The cult leader saw himself as a messianic figure.
該邪教領袖把自己看做一位救世人物。
The reforms were carried out with an almost messianic zeal.
改革是以極大的熱情進行的。
The book proved such a success that the authors followed it up with The Messianic Legacy.
該書獲得了如此大的成功,以至作者隨後又出了一本《天主的遺産》。
The defeated radical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were the first to have this messianic vision in 1794.
1794年法國大革命中失敗的激進分子最先預見到了這一社會大變革。
There is no Messianic hope expressed in the book.
有沒有救世主表示希望在這本書中。
"messianic"(形容詞)源于希伯來語"māšîaḥ"(受膏者),最初特指猶太教中預言将降臨拯救民族的彌賽亞。該詞在當代語境中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宗教意義
指與救世主或末世拯救相關的屬性,常見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經典。例如《以賽亞書》中描述的彌賽亞形象具有普世救贖功能(《聖經·以賽亞書》42:1-4),《古蘭經》則将爾撒(耶稣)視為末日審判的征兆(《古蘭經》43:61)。牛津大學宗教研究中心指出,該詞常用來形容具有神聖使命的宗教運動。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衍生出"帶有救世主式狂熱"的隱喻用法,形容個人或群體表現出強烈的改造社會使命感。例如《劍橋詞典》将其定義為"堅信自身負有徹底改變世界的使命"(Cambridge Dictionary, 2023),《大英百科全書》在分析政治運動時,用該詞描述領袖人物被追隨者神化的現象。
語言學研究表明,該詞在19世紀開始突破宗教範疇,被用于哲學(如黑格爾曆史哲學)、心理學(榮格原型理論)等領域。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指出,這種語義擴展反映了世俗時代對神聖叙事的話語轉化。
“Messianic”是形容詞,音标為英式[ˌmesiˈænɪk]、美式[ˌmesiˈænɪk],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宗教語境
本義指與宗教中的“彌賽亞(救世主)”相關的,特指基督教中耶稣的救世主身份。例如:
社會政治引申義
比喻具有“救世主般的使命感”,形容個人或群體懷有改變世界的強烈信念,可能帶有過度自信的貶義色彩。例如:
文學與心理層面
可描述對理想化未來的強烈期盼,如“救世主般的熱情”(messianic zeal),或“将樂園寄托于來世”(paradise in the afterlife)的願景。
詞源:源自希伯來語“Messiah”(受膏者/救世主),通過希臘語轉譯進入英語。該詞在猶太教和基督教中均有重要地位,後擴展為世俗化隱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