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mæləprɒpɪzəm/ 美:/'ˈmæləprɑːpɪzəm/
n. 文字誤用;詞語荒唐誤用
There is a malapropism in his paper.
他的文章裡有一處被誤用的詞。
This stirring appeal is spoilt by a malapropism in the last phrase, the word singularity.
這一激動人心的呼籲被最後一個詞“奇異(singularity)”的誤用破壞掉了。
Without being a malapropism, a word may still fail to be the right word for the writer's purpose, the mot juste.
排除了文字誤用,一個詞仍有可能無法準确傳達作者的真實意圖。
Without being a malapropism, a word may still fail to be the right word for the writer 's purpose, the mot juste.
即使沒有出現詞語誤用,這詞仍可能不是符合作者意圖的恰如其分的詞。
Despite a profusion of grammatical errors and the occasional malapropism, the impossible state is accessible and readable.
盡管有大量語法錯誤,偶爾詞語誤用,《不可能的政府》仍具通俗性和可讀性。
Malapropism(語詞誤用)指在語言表達中錯誤地使用發音相似但含義完全不同的詞語,通常因詞彙混淆而産生滑稽或荒謬的效果。該現象源于對目标詞彙的不完全掌握,屬于語言學中的"近音詞替換"現象。
詞源與發展
該術語源自英國劇作家理查德·謝裡丹1775年創作的喜劇《情敵》(The Rivals)中的人物Mrs. Malaprop。她頻繁誤用詞語,如将"allegory"(寓言)說成"alligator"(鳄魚),将"geometry"(幾何學)說成"geography"(地理學)。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指出,這種語言現象在16世紀已有記載,但謝裡丹的戲劇使其獲得專業術語地位。
語言學特征
現代實例
美國前副總統丹·奎爾曾将拉丁語引語"Veni, vidi, vici"(我來,我見,我征服)誤引為"Veni, vidi, visa"(我來,我見,我購物),被《紐約時報》語言專欄收錄為典型政治人物語言失誤案例。
與相關概念區别
不同于弗洛伊德式口誤(心理壓抑導緻)或spoonerism(首音互換),malapropism特指因詞彙量不足導緻的系統性誤用。劍橋大學語言學家David Crystal在《英語語言百科》中強調,該現象反映說話者的社會階層特征和教育背景。
數學表達示例:
在形式語言學中,誤用概率可表示為:
$$
P(w_e|w_t) = frac{f(w_e, wt)}{sum{w'}f(w', w_t)}
$$
其中$w_e$表示誤用詞,$w_t$為目标詞,$f$為混淆頻率統計量。
Malapropism(文字誤用/荒唐用詞)指因發音相似而誤用詞語的現象,通常導緻滑稽或荒謬的效果。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定義
該詞描述說話者或作者在口語或書面語中,無意或有意地将某個詞替換為發音相近但意義完全不同的詞。例如将"singularity"(獨特性)誤用為"singulosity"(虛構詞),或将中文"心不在焉"誤讀為"心不在馬"。
詞源與背景
源自英國劇作家謝裡丹1775年戲劇《The Rivals》中的角色Mrs. Malaprop。她常因誤用詞語制造笑料,如将"alligator"(鳄魚)說成"allegory"(寓言)。
語言學與修辭功能
與相似概念的區别
實際應用與翻譯
常見于喜劇創作或日常口語,翻譯時需兼顧發音相似性和語境等效性。例如英文例句“He is the very pineapple of politeness”(pineapple應為pinnacle,意為“禮貌的典範”)需在中文中找到類似誤用詞傳遞幽默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