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黃天精,藤黃醌茜素
luteoskyrin(黃天精)是一種由某些真菌産生的次級代謝産物,屬于蒽醌類聚酮化合物。它最早于20世紀中期在黃曲黴(Aspergillus flavus)和赭曲黴(Penicillium citrinum)等真菌中被分離鑒定,其分子式為C${30}$H${22}$O$_{10}$,具有顯著的肝毒性。
研究表明,luteoskyrin通過抑制線粒體呼吸鍊複合物及幹擾DNA修複機制引發細胞損傷,其毒性強度與黃曲黴毒素B1相當。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将其歸類為2類緻癌物(可能對人類緻癌)。該化合物常見于黴變谷物中,尤其在濕熱氣候地區的玉米、大米儲藏過程中易被産毒真菌污染。
在生物醫學領域,研究人員正探索luteoskyrin的毒性機制以開發針對性解毒劑。同時,其獨特的光敏特性也被用于光動力療法的藥物開發研究。
: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化合物數據庫
: 《真菌毒素學》第三版,Springer出版社
: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第102號專題報告
: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糧食安全白皮書
: 《光化學與光生物學》期刊2022年研究論文
以下是關于“luteoskyrin”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luteoskyrin”是一個化學專業術語,中文譯為藤黃醌茜素。其英文發音為英式音标['lu:ti:əʊskɪrɪn],美式音标['lutioʊskɪrɪn]。
化學屬性
結構特點
從名稱和分子式推測,該化合物可能屬于醌類或蒽醌衍生物,具有複雜的多環芳香結構,常見于天然産物或真菌代謝物中(如藤黃屬真菌)。不過具體生物來源及毒性需進一步查閱專業文獻。
如需更完整的物化性質或應用信息,建議參考化學數據庫(如Chemsrc)或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