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果糖脎
levulosazone(果糖尿唑)是果糖(levulose)與苯肼發生反應後生成的特定糖脎(osazone)結晶。該術語在經典碳水化合物化學分析中具有明确意義,主要特征與應用如下:
levulosazone 是果糖苯腙(fructose phenylhydrazone)進一步氧化的産物,屬于糖脎類化合物。當果糖與過量苯肼在弱酸性條件下加熱反應時,其第1、2位碳原子會與苯肼結合,形成不溶于水的黃色針狀結晶。其分子結構特征為雙苯腙基團(C=N-NHPh),化學式為 C₁₂H₁₈N₄O₄(以果糖為母體計算)。
該結晶呈細長黃色針狀,顯微鏡下具有清晰棱柱形态,熔點約為205°C(伴隨分解)。其晶體形态和熔點與葡萄糖脎(glucosazone,熔點204-205°C)極為相似,但可通過反應速率或輔助試劑區分。在傳統糖類鑒别中,levulosazone 的形成是确認酮糖(如果糖、蔗糖)存在的重要依據,因醛糖(如葡萄糖)雖也生成糖脎,但反應動力學存在差異。
20世紀中期前,levulosazone 結晶實驗廣泛用于尿液糖分篩查,尤其針對糖尿病患者的果糖尿鑒别。其原理是果糖在腎髒代謝異常時會隨尿排出,與苯肼反應後生成特征性晶體。但該方法因操作繁瑣、特異性有限(蔗糖水解後同樣生成果糖脎),已被現代色譜法取代。
當前,levulosazone 主要作為糖脎反應機制的範例 出現在生物化學教材中,用以說明:
權威參考文獻:
levulosazone(讀音:英 [ˌlevʊləʊ'sæzəʊn] / 美 [ˌlevʊloʊ'sæzoʊn])是化學和醫學術語,具體釋義如下:
核心含義
指糖類化合物中的一種衍生物,中文譯作左旋糖脎或果糖脎。左旋糖(levulose)是果糖的舊稱,因此該詞特指果糖與苯肼(phenylhydrazine)反應生成的脎類化合物。
化學特性
屬于osazone(脎)類物質,這類化合物常用于糖類結構的鑒定。果糖在特定條件下與過量苯肼縮合,會形成具有特定晶型的脎。
醫學應用
在醫學文獻中,其衍生物如methylphenyl levulosazone(果糖甲苯脎)曾被用作藥物成分或檢測試劑。
詞源解析
由“levulose(左旋糖)”和“osazone(脎)”組合而成,體現其化學結構特征。
該詞屬于專業術語,主要在糖類化學分析和醫學研究中出現,指代果糖的特定衍生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