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古植] 鱗木目
Lepidodendrales(鱗木目)是石松植物門中已滅絕的一類古老樹狀植物,廣泛分布于石炭紀(約3.58億至2.98億年前)的沼澤森林中,對煤炭形成具有重要貢獻。其學名源自希臘語“lepis”(鱗片)和“dendron”(樹木),指其樹幹表面覆蓋的菱形葉基痕迹。
Lepidodendrales植株高度可達30-50米,樹幹直徑超過2米,分枝呈獨特的“Y”形結構。葉片細長,呈螺旋狀排列,脫落後在樹幹留下菱形或魚鱗狀葉痕。莖幹内部由次生木質部支撐,根部系統為特殊的“根座”(Stigmaria),呈輻射狀水平延伸。
這類植物在石炭紀晚期形成廣袤的濕地森林,其遺體經長期地質作用轉化為全球主要煤炭資源。研究表明,歐美大陸約50%的煤炭儲量與鱗木目植物相關。其化石對研究古氣候、陸地生态系統演化具有關鍵意義。
主要化石發現于歐洲、北美和亞洲的石炭紀地層,中國山西、遼甯等地的煤層中保存有完整的鱗木莖幹化石标本。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機構均藏有典型化石。
參考資料:
Lepidodendrales(鱗木目)是已滅絕的石松類植物目,主要存在于古生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分類 Lepidodendrales屬于石松綱(Lycopodiopsida),是早期陸生植物的重要類群,以喬木形态著稱,常見于泥盆紀至石炭紀地層。
形态特征
生态與地質意義 鱗木目植物與封印木(Sigillaria)、蘆木(Calamites)共同構成石炭紀沼澤森林的主體,是重要的成煤原料。其化石對研究古氣候和煤炭形成具有關鍵價值。
滅絕時間 該類群在二疊紀末期逐漸消失,可能與氣候幹燥化及環境變遷有關。
補充說明:英文發音為/ˌlepɪdoʊdenˈdreɪliːz/,法語中稱為“lépidodendrales”。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物種或化石分布,可參考古植物學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