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古植] 鳞木目
Lepidodendrales(鳞木目)是石松植物门中已灭绝的一类古老树状植物,广泛分布于石炭纪(约3.58亿至2.98亿年前)的沼泽森林中,对煤炭形成具有重要贡献。其学名源自希腊语“lepis”(鳞片)和“dendron”(树木),指其树干表面覆盖的菱形叶基痕迹。
Lepidodendrales植株高度可达30-50米,树干直径超过2米,分枝呈独特的“Y”形结构。叶片细长,呈螺旋状排列,脱落后在树干留下菱形或鱼鳞状叶痕。茎干内部由次生木质部支撑,根部系统为特殊的“根座”(Stigmaria),呈辐射状水平延伸。
这类植物在石炭纪晚期形成广袤的湿地森林,其遗体经长期地质作用转化为全球主要煤炭资源。研究表明,欧美大陆约50%的煤炭储量与鳞木目植物相关。其化石对研究古气候、陆地生态系统演化具有关键意义。
主要化石发现于欧洲、北美和亚洲的石炭纪地层,中国山西、辽宁等地的煤层中保存有完整的鳞木茎干化石标本。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机构均藏有典型化石。
参考资料:
Lepidodendrales(鳞木目)是已灭绝的石松类植物目,主要存在于古生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与分类 Lepidodendrales属于石松纲(Lycopodiopsida),是早期陆生植物的重要类群,以乔木形态著称,常见于泥盆纪至石炭纪地层。
形态特征
生态与地质意义 鳞木目植物与封印木(Sigillaria)、芦木(Calamites)共同构成石炭纪沼泽森林的主体,是重要的成煤原料。其化石对研究古气候和煤炭形成具有关键价值。
灭绝时间 该类群在二叠纪末期逐渐消失,可能与气候干燥化及环境变迁有关。
补充说明:英文发音为/ˌlepɪdoʊdenˈdreɪliːz/,法语中称为“lépidodendrales”。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物种或化石分布,可参考古植物学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