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leɪəbaʊt/ 美:/'ˈleɪəbaʊt/
複數 layabouts
n. 懶漢;遊蕩的人
Her boyfriend is a good - for - nothing layabout.
她的男友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懶漢。
Today's narcissistic layabout is tomorrow's talent.
今日自戀怠惰,終成明日才華橫溢。
He is a wretched idle layabout never done a day's work in his life.
他是一個讨厭的懶漢一輩子沒幹過一天活。
In fact, you aren't a fixer or transformer, you're a former banker who, after a period as a layabout, is now looking for a job.
事實上,你不是修理師,也不是變革者,你是一名前銀行家,在做了一段時期的無業遊民之後,正在尋找一份新工作。
The one who had been driving had long black hair; his insolent good looks reminded Fisher unpleasantly of his daughter's guitar-playing, layabout boyfriend.
開車的那個男孩有着黑色的長發,他傲慢,帥氣的臉蛋讓費希爾不高興的想起他女兒的懶惰吉他手男朋友。
n.|sol***r/idler;懶漢;遊蕩的人
"layabout"是一個名詞,指長期無所事事、逃避工作或責任的人,通常帶有貶義色彩。該詞源于19世紀英國英語,由"lay"(躺)和"about"(四處)組合而成,字面意思可理解為"四處躺卧的人",引申為形容懶惰成性、依賴他人生活的群體。
在語言學層面,《牛津英語詞典》将其定義為"habitually lazy or idle person",強調行為習慣的持續性。劍橋詞典的注釋補充說明,該詞多用于非正式語境,常與失業狀态或缺乏進取心相關聯。例如:"The café was full of layabouts sipping coffee all afternoon"(咖啡館裡擠滿了整個下午都在喝咖啡的閑人)。
該詞的近義詞包括"idler"(遊手好閑者)、"slacker"(偷懶者)和"loafer"(遊蕩者),但語義強度存在差異。根據《韋氏詞典》辨析,"layabout"更強調經濟上的依賴性,而"slacker"多指故意逃避責任者。反義詞則有"workaholic"(工作狂)、"go-getter"(積極進取者)等。
社會語言學研究顯示,這個詞在英聯邦國家的使用頻率高于北美地區。BBC英語教學專欄指出,該詞彙常出現在英國社會評論中,用于讨論福利制度下的惰性現象。但在現代職場語境中需謹慎使用,可能帶有冒犯性。
“Layabout”是一個英語名詞,主要用于口語中,指長期不工作、遊手好閑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短語(如 lay about)的用法,可參考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