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閃闆硫菌屬
Lampropedia是微生物學領域的一個細菌屬名稱,屬于奈瑟菌科(Neisseriaceae)。該屬的革蘭氏陰性菌以獨特的平闆狀細胞排列著稱,常形成規則的二維片層結構,在光學顯微鏡下呈現類似晶體或馬賽克的形态特征。其名稱源自希臘語"lampros"(意為閃亮)和"pedia"(意為表面),指代其細胞表面在染色後呈現的明亮反光特性。
根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的分類數據庫,Lampropedia屬目前包含兩個有效物種:L. hyalina和L. coerulea。這些嚴格好氧的化能異養菌廣泛存在于富氧水生環境,尤其在有機質豐富的靜水系統中常見。其獨特的群體代謝模式為研究生物膜形成和微生物群體感應機制提供了重要模型,《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期刊的多篇研究證實其代謝過程中涉及特殊的電子傳遞機制。
在生物技術應用方面,Lampropedia菌株表現出的金屬離子吸附能力已引起環境工程領域關注。2023年《微生物生物技術》刊載的研究顯示,其細胞表面蛋白對重金屬離子具有特異性結合能力,在污水處理方面展現出潛在應用價值。系統分類學研究則表明,該屬細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與奈瑟菌科其他成員存在顯著差異,提示其可能代表一個古老的進化分支。
“Lampropedia”是一個生物學領域的術語,指代一類革蘭氏陰性細菌的屬名,屬于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的奈瑟菌科(Neisseriaceae)。其名稱源于希臘語詞根:
形态特征
細胞呈球形或短杆狀,通常以規則的二維片狀或立方體形式排列,形成類似“四聯體”的結構。這種獨特的排列方式使其在顯微鏡下呈現閃亮的層狀外觀,呼應其名稱中的“明亮”含義。
生理特性
生态與分布
常見于淡水、土壤及富含有機物的環境中,可能參與硫循環或有機物分解,但具體生态功能仍需進一步研究。
分類曆史
該屬最初由德國微生物學家Christian G. Ehrenberg在19世紀命名,模式種為Lampropedia hyalina。近年通過基因測序,其分類地位被重新确認屬于奈瑟菌科。
與同樣形成規則細胞排列的硫磺細菌不同,Lampropedia不依賴光合作用或硫代謝,且細胞壁結構符合典型的革蘭氏陰性特征(外膜含脂多糖層)。
若需更專業的微生物學文獻或最新分類信息,建議查閱細菌分類數據庫(如LPSN)或相關學術論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