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闪板硫菌属
Lampropedia是微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细菌属名称,属于奈瑟菌科(Neisseriaceae)。该属的革兰氏阴性菌以独特的平板状细胞排列著称,常形成规则的二维片层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类似晶体或马赛克的形态特征。其名称源自希腊语"lampros"(意为闪亮)和"pedia"(意为表面),指代其细胞表面在染色后呈现的明亮反光特性。
根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分类数据库,Lampropedia属目前包含两个有效物种:L. hyalina和L. coerulea。这些严格好氧的化能异养菌广泛存在于富氧水生环境,尤其在有机质丰富的静水系统中常见。其独特的群体代谢模式为研究生物膜形成和微生物群体感应机制提供了重要模型,《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期刊的多篇研究证实其代谢过程中涉及特殊的电子传递机制。
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Lampropedia菌株表现出的金属离子吸附能力已引起环境工程领域关注。2023年《微生物生物技术》刊载的研究显示,其细胞表面蛋白对重金属离子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在污水处理方面展现出潜在应用价值。系统分类学研究则表明,该属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奈瑟菌科其他成员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其可能代表一个古老的进化分支。
“Lampropedia”是一个生物学领域的术语,指代一类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属名,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奈瑟菌科(Neisseriaceae)。其名称源于希腊语词根:
形态特征
细胞呈球形或短杆状,通常以规则的二维片状或立方体形式排列,形成类似“四联体”的结构。这种独特的排列方式使其在显微镜下呈现闪亮的层状外观,呼应其名称中的“明亮”含义。
生理特性
生态与分布
常见于淡水、土壤及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可能参与硫循环或有机物分解,但具体生态功能仍需进一步研究。
分类历史
该属最初由德国微生物学家Christian G. Ehrenberg在19世纪命名,模式种为Lampropedia hyalina。近年通过基因测序,其分类地位被重新确认属于奈瑟菌科。
与同样形成规则细胞排列的硫磺细菌不同,Lampropedia不依赖光合作用或硫代谢,且细胞壁结构符合典型的革兰氏阴性特征(外膜含脂多糖层)。
若需更专业的微生物学文献或最新分类信息,建议查阅细菌分类数据库(如LPSN)或相关学术论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