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雜鹵石
Krugite是一種含鉀的硫酸鹽礦物,屬于無水硫酸鹽礦物亞類。其化學式為K₂Fe³⁺(SO₄)₂(OH)·3H₂O,主要成分為鉀、鐵、硫和羟基結合水。該礦物晶體呈纖維狀或柱狀集合體,顔色通常為淺黃至棕黃色,莫氏硬度在2.5-3之間,解理完全且具有玻璃光澤。
該礦物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在德國黑森州的火山岩蝕變帶中發現,常見于酸性火山噴發形成的蝕變帶中,與黃鉀鐵礬、明礬石等硫酸鹽礦物共生。其形成需要富鉀和硫的熱液環境,通常出現在火山噴氣孔或硫質噴氣孔周圍。
在地質學應用中,krugite可作為研究古火山活動和熱液蝕變過程的指示礦物。近年研究顯示其晶體結構中的鐵離子配位模式對理解硫酸鹽礦物穩定性有參考價值。目前全球僅有德國、意大利埃特納火山和智利安第斯山脈等少數地區報道過該礦物的自然産出。
根據目前可查到的信息,"krugite"是一種礦物學術語,屬于硫酸鹽礦物類别。該詞源于德語礦物命名體系,主要特征如下:
化學組成
化學式為K2Na6Mg(SO4)6·6H2O,是一種含有鉀、鈉、鎂的含水硫酸鹽礦物。
物理特性
通常以纖維狀或柱狀晶體形态存在,硬度較低(莫氏硬度約2-2.5),比重在2.2-2.3之間,常呈無色或白色半透明狀。
地質成因
主要形成于鹽湖蒸發沉積環境,常與石膏、芒硝等蒸發岩礦物伴生。其名稱可能源自發現地或研究者姓氏,但具體命名來源尚無權威記載。
由于目前公開資料有限,建議通過《礦物學系統概論》或國際礦物學協會(IMA)數據庫獲取更專業的參數數據。如需驗證發音或法漢對照,可參考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的地質學術語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