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ow是什麼意思,kotow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vi. 磕頭,卑躬屈膝
n. 磕頭(等于kowtow)
同義詞
vi.|grovel;磕頭,卑躬屈膝
專業解析
kotow(叩頭)是漢語詞彙"磕頭"的音譯,指中國古代跪拜禮中最隆重的禮節,現多用于曆史文獻和跨文化研究領域。該詞在17世紀經葡萄牙語"catear"傳入英語,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定術語。
一、詞源與發音
該詞源自普通話"kòutóu"的方言發音,國際音标為/koʊˈtaʊ/。字面含義為"叩擊頭部",指行禮時前額觸地的動作特征。《牛津英語詞典》将其最早英語使用記錄追溯至179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檔案。
二、曆史沿革
- 儀式起源:可追溯至周代(公元前1046-256年)的稽首禮,《周禮·春官》記載"拜,首至地也"的祭祀儀軌(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 制度演變:元朝(1271-1368)将叩拜禮簡化為"一跪三叩",清朝(1636-1912)發展為"三跪九叩"的朝儀标準(故宮博物院官網,www.dpm.org.cn)。
三、動作規範
完整禮儀包含三個構成要素:直立跪姿→雙手伏地→前額觸地。據《大明會典》記載,臣子面聖時需保持"腰背平直,肘不過膝"的姿勢規範。
四、文化影響
該禮儀在1793年馬戛爾尼使華事件中引發外交争議,成為中西禮儀制度碰撞的典型案例。法國漢學家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國》中詳細分析了這次文化沖突(參考劍橋大學出版社《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網絡擴展資料
關于單詞kotow 的詳細解釋如下:
1.詞義與詞性
- 名詞:指中國舊時表示尊敬或服從的禮節——“磕頭”,即雙膝跪地、前額觸地的動作。該詞源于漢語“叩頭”的音譯(kowtow),常見于曆史或文化語境中。
- 動詞:引申為“卑躬屈膝”或“順從讨好”,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描述對他人的過度迎合。
2.發音
- 英式音标:/ˌkəʊˈtaʊ/
- 美式音标:/ˌkoʊˈtaʊ/。
3.用法與擴展
- 在英語中,kotow 與kowtow 拼寫可互換,後者更為常見。
- 例句(參考釋義):
- He refused to kotow to the emperor.(他拒絕向皇帝磕頭。)
- She always kowtows to her boss.(她對上司總是卑躬屈膝。)
4.文化背景
- 曆史上,磕頭是中國封建社會中臣民對君主、晚輩對長輩的禮儀,象征絕對服從。現代社會中,這一行為已逐漸消失,但在某些傳統儀式或宗教場合仍可見。
5.同義詞與關聯詞
- 同義詞:prostrate(俯伏)、grovel(匍匐)。
- 關聯詞:kowtow(拼寫變體)、kowtowing(動詞進行時)。
如需進一步了解發音或例句,可參考詞典來源如新東方線上或聽力課堂。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