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英語單詞大全

Komintern是什麼意思,Komintern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輸入單詞

常用詞典

  • n. ************國際

  • 專業解析

    Komintern(中文常譯為“共産國際”或“第三國際”)是Communist International(共産主義國際)的德語縮寫(Kommunistische Internationale)。它是1919年至1943年間存在的一個國際共産主義組織,旨在協調和領導全球範圍内的共産主義革命運動。

    1. 曆史背景與成立目的:

      • Komintern于1919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由列甯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發起。其成立的直接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以及對第二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在戰争中未能阻止各國工人階級互相殘殺的失望。
      • 主要目标是推翻國際資産階級,建立無産階級專政和國際蘇維埃共和國,最終實現共産主義。它明确宣稱自己是世界革命的司令部,旨在聯合和支持世界各國的共産黨和革命團體。
    2. 組織結構與運作:

      • 共産國際實行嚴格的集中制原則。其最高權力機構是世界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執行委員會(ECCI)及其主席團領導。總部設在莫斯科。
      • 加入共産國際的各國共産黨被視為其下屬的“支部”,必須遵守其綱領和決議。著名的《加入共産國際的二十一項條件》規定了嚴格的紀律要求,确保各黨在戰略和行動上服從莫斯科的指揮。
      • 它通過提供資金、培訓幹部(如在東方勞動者共産主義大學)、傳播宣傳材料以及制定戰略指令等方式,深度介入各國共産黨的活動。
    3. 重要活動與政策演變:

      • 早期(1919-1923):積極推動歐洲革命浪潮(如德國、匈牙利),但多數嘗試失敗。
      • 中期(1924-1934):斯大林逐漸掌控共産國際。内部鬥争加劇,政策日趨“斯大林化”。對社會民主黨等左翼力量采取敵視态度(“階級對抗階級”策略)。
      • 人民陣線時期(1935-1939):面對法西斯主義崛起(尤其是納粹德國),共産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調整策略,號召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陣線”,聯合社會民主黨等左翼和自由主義力量共同對抗法西斯。
      •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期(1939-1941):條約籤訂後,共産國際政策一度轉向,将第二次世界大戰定性為帝國主義戰争,削弱了反法西斯宣傳。
      • 二戰期間(1941-1943):德國入侵蘇聯後,共産國際全力號召支持反法西斯同盟國。
    4. 解散與曆史影響:

      • 1943年5月,斯大林以共産國際的形式已不適應各國共産黨作為本國民族力量領導反法西斯鬥争的需要、且易被敵人利用分裂反法西斯同盟為由,提議解散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一緻通過決議,共産國際正式解散。
      • 影響:
        • 深刻塑造了20世紀上半葉的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格局,為許多國家共産黨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持。
        • 其高度集中的組織形式和蘇聯(聯共(布))的主導地位,對各國共産黨的獨立性和本土化發展産生了複雜影響。
        • 在組織反法西斯鬥争,特别是在西班牙内戰和二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對中國革命進程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中國共産黨在成立初期是其支部之一,接受其指導和援助。

    參考資料:

    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 提供權威的曆史概述、主要事件和影響分析。
    2. Seventeen Moments in Soviet Histor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wenty-One Conditions of Admission Into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 提供共産國際核心文件《二十一項條件》的原文及背景介紹。
    3. Kevin McDermot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 Comintern: 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sm from Lenin to Stalin - 學術專著,深入探讨共産國際的組織結構、政策演變及其在斯大林時期的轉型。

    網絡擴展資料

    Komintern(共産主義國際)是20世紀重要的國際政治組織,其核心信息如下:

    1. 定義與别稱
      Komintern是“Communist International”的俄語縮寫,中文譯為“共産國際”或“第三國際”。它由列甯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于1919年創立,旨在推動全球無産階級革命。

    2. 曆史背景

      • 成立:1919年成立于莫斯科,是繼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和第二國際後的第三個國際工人組織。
      • 解散:1943年由斯大林宣布解散,主要原因是二戰期間與盟國合作的需要。
    3. 主要活動與影響
      作為總部位于莫斯科的國際組織,Komintern通過協調各國共産黨活動,輸出革命理念,曾在多國支持工人運動和反殖民鬥争。其政策後期逐漸受蘇聯政治目标主導。

    4. 語言與翻譯

      • 法語中拼寫為“Komintern”,與俄語一緻。
      • 日語譯為“コミンテルン”(羅馬音:kominnterunn),即“第三國際”。
    5. 其他信息

      • 該詞無明确反義詞。
      • 英語例句中常與“revolutionary”“headquartered in Moscow”等表述關聯。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事件或具體國家案例,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權威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