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ratoacanthoma是什麼意思,keratoacanthoma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腫瘤] 角化棘皮瘤
例句
In the same year keratoacanthoma appeared on the right ear, and was removed by surgery later.
同年右耳廓發生角化棘皮瘤,手術切除治愈。
專業解析
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是一種相對常見的皮膚腫瘤,通常表現為生長迅速的圓頂形結節,中央充滿角蛋白,形成特征性的火山口樣外觀。它主要發生在日光暴露的皮膚區域,如面部、手臂和手背,多見于中老年人。雖然傳統上認為它是一種良性或自限性腫瘤,但因其臨床和組織學特征與高分化鱗狀細胞癌(SCC)有重疊,存在診斷和治療上的挑戰。
核心特征與性質
-
臨床表現:
- 快速生長期:通常在數周内(2-6周)迅速增大,形成一個堅實的、膚色或淡紅色的圓頂形結節。
- 中央角栓:結節中心會形成充滿角蛋白的火山口樣凹陷,這是其典型标志。
- 穩定期:快速生長後進入相對穩定的平台期。
- 自發消退期:通常在4-6個月後,腫瘤可能自發消退,遺留萎縮性瘢痕。但并非所有病例都會消退,且消退時間難以預測。
-
組織病理學:
- 顯微鏡下,角化棘皮瘤表現為一個杯狀結構,邊緣由增生的鱗狀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細胞通常分化良好,胞質豐富、嗜酸性(粉紅色)。
- 中央是大的角蛋白栓。
- 其組織學特征(如結構對稱、分化良好的細胞、缺少顯著的細胞異型性)常被用來與鱗狀細胞癌區分,但這種區分有時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
-
與鱗狀細胞癌的關系:
- 這是角化棘皮瘤最具争議的方面。由于其臨床行為(可能轉移,盡管罕見)和組織學上與高分化SCC的相似性,許多皮膚病理學家和臨床醫生認為角化棘皮瘤本質上是SCC的一種亞型或變異型,具有自發消退的潛能,而非完全獨立的良性實體。
- 世界衛生組織(WHO)皮膚腫瘤分類将其歸類為“鱗狀細胞癌,角化棘皮瘤型”,強調了其作為低度惡性潛能腫瘤的性質。
- 美國皮膚病學會(AAD)的鱗狀細胞癌治療指南也指出,角化棘皮瘤在生物學行為上應被視為鱗狀細胞癌的一種形式。
診斷與治療
- 診斷:基于臨床表現和病史(快速生長)可懷疑,但确診必須依靠皮膚活檢和組織病理學檢查。活檢通常需要足夠深和寬,以獲取完整的病變結構供病理評估,區分是經典的角化棘皮瘤還是鱗狀細胞癌。
- 治療:鑒于其與SCC的關聯和自發消退的不确定性,通常推薦積極治療而非觀察等待。治療方法與低風險SCC類似,包括:
- 手術切除:首選方法,既能獲得組織标本進行病理确診,又能确保完全清除病竈。
- 刮除術和電幹燥術:適用于較小、位置合適的病變。
- 局部藥物治療:如5-氟尿嘧啶(5-FU)軟膏或咪喹莫特乳膏,有時用于特定情況(如多發性病變或無法手術的患者),但療效不如手術确切。
- 病竈内注射(如甲氨蝶呤、5-FU或幹擾素):有時用于特定病例。
- 放射治療:可用于不適合手術的老年患者。
角化棘皮瘤是一種獨特的皮膚腫瘤,以快速生長、中央角栓和潛在自發消退為特征。然而,由于其組織學表現和潛在的侵襲性行為(盡管轉移風險遠低于典型SCC),現代觀點傾向于将其視為鱗狀細胞癌的一種亞型(角化棘皮瘤型SCC)。因此,臨床處理應謹慎,推薦通過活檢明确診斷并進行適當的治療(通常為手術切除),以避免誤診和潛在風險。
參考資料來源: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lassification of Skin Tumours (4th Edition) - 國際權威腫瘤分類标準。
-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AD)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美國皮膚病學會臨床實踐指南。
- UpToDate: Keratoacanthoma: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diagnosis - 基于循證醫學的臨床決策支持資源。
網絡擴展資料
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是一種生長迅速的皮膚良性腫瘤,其名稱由希臘詞根“kerato-”(角化)和“acanthoma”(棘皮瘤)組成,直譯為“角化棘皮瘤”。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定義與特征
該病表現為圓形或半球形結節,中央呈火山口樣凹陷并充滿角質栓,表面光滑呈皮色或淡紅色。典型特征包括快速生長(3-8周内直徑可達1-3cm)和自愈傾向,但可能遺留瘢痕。
2. 分型與臨床表現
根據皮損形态和分布可分為:
- 單發型:最常見,好發于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見于50歲以上男性;
- 多發型:較少見,常與遺傳或免疫異常相關;
- 發疹型:全身散發直徑2-7mm的丘疹,可伴瘙癢;
- 邊緣離心型:皮損直徑可達20cm,邊緣隆起中央萎縮。
3. 病理特征
組織學分為三期:
- 早期:表皮火山口樣凹陷伴角質栓,基底細胞增生伴不典型性;
- 成熟期:角質栓擴大,表皮呈“唇狀”包繞凹陷;
- 消退期:角質消失,細胞角化明顯。
4. 治療與注意事項
盡管可自愈,但需與鱗狀細胞癌鑒别,建議早期手術切除或液氮冷凍治療以減少瘢痕。若皮損持續增大或潰瘍,需及時活檢排除惡性可能。
注:更多專業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和(天山醫學院)的詳細病理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