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ɪnstrʊ'mentəlɪzəm/ 美:/'ˌɪnstrəˈmentlˌɪzəm/
n. [勞經] 工具主義
That's instrumentalism.
那便是工具主義。
The predica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lies in its utilitarianism and instrumentalism.
現代教育之困境,乃在于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
This special feature of language presents the embedded nature of non-instrumentalism of language.
這是語言特質的非工具性質的體現。
So the lesson that Newton grew in the case of gravity and Berkeley generalized as we saw in his instrumentalism.
這麼一來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過程,我們把它視作工具主義,柏克萊将其普遍化。
Giere's instrumentalism epistemology was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Quine's views, and both of them resorts to the science to solve the epistemology problems.
吉爾的工具認識論本質上與奎因的觀點一樣都訴諸科學以解決認識論問題。
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是科學哲學中的一種理論範式,主張科學理論的核心價值在于其預測和解釋現象的功能,而非揭示客觀世界的真實本質。該理論認為,科學概念與模型本質上是人類應對現實問題的“工具”,其有效性取決于實用結果,而非與現實的對應程度。
實用導向的認知框架
工具主義最早由哲學家約翰·杜威在實用主義框架下系統闡述。他強調理論應被視為“行動綱領”,例如牛頓力學雖不能完全反映宇宙本質,但能精确計算天體運動軌迹,這種計算能力即構成其科學價值。
實在論的對立立場
相較于科學實在論者主張“電子真實存在”的立場,工具主義者認為“電子”概念本質上是解釋微觀現象的功能性工具。這種觀點在量子力學诠釋争議中尤為突出,如尼爾斯·玻爾提出的互補原理便帶有工具主義色彩。
現代科學哲學的發展
範弗拉森(Bas van Fraassen)在《科學的形象》中提出建構經驗主義,主張理論“經驗適當性”的評判标準,将工具主義原則延伸到科學模型的建構與選擇機制。這種思想深刻影響了當代科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争。
在社會科學領域,工具主義為經濟學模型構建提供哲學基礎。米爾頓·弗裡德曼在《實證經濟學方法論》中指出,經濟假設無需完全真實,隻要預測有效即具科學價值,這一論斷被視作工具主義方法論的典型應用。
Instrumentalism(工具主義)是哲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和特點可概括如下:
Instrumentalism是一種實用主義哲學理論,主張觀念、理論或科學模型的價值在于其作為工具的實用性,而非反映客觀真理的能力。該詞由instrument(工具)派生而來,強調知識體系的工具屬性。
• 科學哲學:将科學理論視為預測現象的工具,而非描述實在
• 教育理論:注重知識的實用價值,如的聯想詞顯示與pedagogy(教育學)關聯
• 社會科學:用于解釋意識形态、個體行為等(提及與ideology、individualism的聯繫)
與本質論(Essentialism)的主要差異: | 維度| 工具主義| 本質主義| |-----------|-----------------------|-----------------------| | 價值标準 | 實用性(優點1)| 内在本質屬性| | 真理觀| 工具有效性即真理| 符合客觀實在| | 典型領域 | 科技創新(優點2)| 形而上學研究|
優勢:
• 推動實用技術創新(指出"有助于科技發展")
• 突破傳統真理觀束縛
局限:
• 可能忽視倫理價值(缺點提及"忽視内在價值")
• 過度功利化傾向
該術語在20世紀由杜威等哲學家發展,與pragmatism(實用主義)有密切淵源。其發音為/ˌɪnstrəˈmentlɪzəm/,注意與形容詞instrumental(有幫助的)區分,後者讀作/ˌɪnstrəˈmentl/。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