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ɪnfrə'hjuːmən/ 美:/',ɪnfrə'hjʊmən/
adj. 低于人類的,類人猿的
n. 類人生物
adj.|protohuman/anthropoid;類人猿的;低于人類的
"Infrahuman"(亞人類)是一個由拉丁語前綴"infra-"(意為"低于"或"之下")與"human"(人類)組合而成的術語,用于描述在生物學特征、認知能力或社會地位上被認為低于人類标準的生物或群體。該詞最早見于19世紀進化論研究中,用于指代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之間的過渡物種。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該詞的核心含義包含兩層:①生物學層面指進化鍊中接近人類但未完全達到人類水平的生物,例如尼安德特人等古人類;②社會學層面曾被錯誤用于種族主義理論,将某些人群歸為"次等人類",這種用法已被現代學術界摒棄。
在當代語境中,該術語主要出現在三個領域: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該詞曆史上曾被用作歧視工具,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的《人類基因組倫理聲明》中明确反對将其應用于現代人類群體分類。在學術寫作中使用時,建議搭配具體生物學特征描述,避免籠統的價值判斷。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的釋義,infrahuman 是一個兼具形容詞和名詞用法的詞彙,主要用于生物學、進化論或文學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形容詞(adj.)
表示“低于人類的”或“類人猿的”,指在進化發展層級中處于人類以下的生物群體。例如:
"infrahuman animals"(低于人類的動物)。
名詞(n.)
指“似人的生物”,常用來描述與人類外形或行為相似但進化程度較低的生物,如類人猿或其他靈長類動物。
學術研究:常見于生物學或心理學實驗描述,指代實驗對象(如猴子、猩猩等)。
例句:His experiments were often done on infrahuman animals.(他的實驗常以類人動物為對象)。
文學隱喻:可能用于比喻“非人性化”或“未開化的狀态”,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