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ɪnfrə'hjuːmən/ 美:/',ɪnfrə'hjʊmən/
adj. 低于人类的,类人猿的
n. 类人生物
adj.|protohuman/anthropoid;类人猿的;低于人类的
"Infrahuman"(亚人类)是一个由拉丁语前缀"infra-"(意为"低于"或"之下")与"human"(人类)组合而成的术语,用于描述在生物学特征、认知能力或社会地位上被认为低于人类标准的生物或群体。该词最早见于19世纪进化论研究中,用于指代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之间的过渡物种。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该词的核心含义包含两层:①生物学层面指进化链中接近人类但未完全达到人类水平的生物,例如尼安德特人等古人类;②社会学层面曾被错误用于种族主义理论,将某些人群归为"次等人类",这种用法已被现代学术界摒弃。
在当代语境中,该术语主要出现在三个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词历史上曾被用作歧视工具,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年的《人类基因组伦理声明》中明确反对将其应用于现代人类群体分类。在学术写作中使用时,建议搭配具体生物学特征描述,避免笼统的价值判断。
根据多个权威词典的释义,infrahuman 是一个兼具形容词和名词用法的词汇,主要用于生物学、进化论或文学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析:
形容词(adj.)
表示“低于人类的”或“类人猿的”,指在进化发展层级中处于人类以下的生物群体。例如:
"infrahuman animals"(低于人类的动物)。
名词(n.)
指“似人的生物”,常用来描述与人类外形或行为相似但进化程度较低的生物,如类人猿或其他灵长类动物。
学术研究:常见于生物学或心理学实验描述,指代实验对象(如猴子、猩猩等)。
例句:His experiments were often done on infrahuman animals.(他的实验常以类人动物为对象)。
文学隐喻:可能用于比喻“非人性化”或“未开化的状态”,但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