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hthyopterygia是什麼意思,ichthyopterygia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魚龍次亞綱,魚龍亞綱;魚龍超目,魚龍目
專業解析
Ichthyopterygia(魚龍超目)是一個古生物學分類單元,指代一類已滅絕的、高度適應水生生活的爬行動物,其最著名的代表就是魚龍(Ichthyosaurs)。它們生存于中生代,從早三疊世(約2.5億年前)開始出現,到白垩紀晚期(約9000萬年前)滅絕,比恐龍滅絕稍早。
以下是關于Ichthyopterygia的詳細解釋,内容基于古生物學領域的權威研究和共識:
-
分類與定義:
- Ichthyopterygia屬于雙孔亞綱(Diapsida)下的一個分支,傳統上被認為是一個“超目”。其核心特征在于擁有高度特化的、類似魚類的流線型身體和用于推進的尾鳍。
-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ichthys”意為“魚”,“pteryx”意為“鳍”或“翼”,形象地描述了它們魚形的身體和鳍狀的四肢。
- 系統發育研究表明,Ichthyopterygia是鳍龍超目(Sauropterygia,包含蛇頸龍等)的姐妹群,兩者共同構成了鳍龍形類(Euryapsida)或更現代分類中的新鳍龍類(Neodiapsida)下的一個主要分支。
-
形态特征(高度水生適應):
- 流線型體型: 身體呈紡錘形或魚雷形,顯著減少水中遊動的阻力。這是趨同演化的經典案例,與魚類和海豚相似。
- 鳍狀肢: 四肢高度特化成槳狀的鳍肢(flippers),指骨數量增加(超指型),包裹在結締組織中形成高效的劃水器官。後肢通常小于前肢或退化。
- 尾鳍: 擁有大型、垂直的月牙形尾鳍(尾葉下彎),這是它們主要的推進器官,與金槍魚或鲭魚的尾鳍功能類似,表明它們是快速遊泳者。
- 背鳍和臀鳍: 許多種類演化出了肉質背鳍和臀鳍,有助于在水中保持穩定,防止滾動。
- 頭骨與牙齒: 吻部通常細長,牙齒圓錐形(適合捕魚),有些種類牙齒消失(如無齒的Ophthalmosaurus)。眼眶巨大,表明視力良好。鼻孔後移,位于眼睛前方。
- 呼吸與繁殖: 作為爬行動物,它們仍需呼吸空氣。化石證據(如保存有胚胎或幼體的标本)表明它們是胎生的,直接在水中生産發育良好的幼體,無需像大多數爬行動物那樣上岸産卵,這是對完全水生生活的關鍵適應。
-
演化曆史:
- 最早的魚龍超目成員(如Utatsusaurus)出現在早三疊世,體型較小且形态相對原始,身體延長,尾鳍尚未發育成高效的月牙形。
- 在中三疊世,魚龍迅速多樣化并達到鼎盛,演化出多種形态和大小(從不足1米到超過20米),占據了海洋頂級掠食者的生态位。
- 侏羅紀時期,魚龍繼續繁盛,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屬種(如Ichthyosaurus, Ophthalmosaurus, Stenopterygius)。
- 白垩紀時期,魚龍的多樣性開始下降。雖然仍有大型種類(如Platypterygius),但它們逐漸被新興的滄龍類取代。最終,魚龍在白垩紀晚期坎潘階(約9000萬年前)滅絕,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海洋環境變化、食物鍊變動及競争有關。
-
生态角色:
- 魚龍是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統中的頂級掠食者或高級消費者。
- 它們的食物主要包括魚類、頭足類(如鱿魚、箭石)以及其他海洋爬行動物。牙齒形态和胃容物化石提供了直接證據。
- 其流線型體型和強大的尾鳍表明它們是快速、活躍的遊泳者,能夠進行長距離遷徙或高速追擊獵物。
權威來源參考:
- Paleobiology Database: Ichthyopterygia. (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古生物數據庫,由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維護,提供分類和地層分布信息)
- Motani, R. (2000). Rulers of the Jurassic Seas. Scientific American, 282(6), 52–59. (科普文章,權威期刊,解釋魚龍名稱來源和基本特征)
- Maisch, M. W. (2010). Phylogeny, systematics, and origin of the Ichthyosauria – the state of the art. Palaeodiversity, 3, 151–214. (專業論文,讨論魚龍超目的系統分類和起源)
- McGowan, C., & Motani, R. (2003). Handbook of Paleoherpetology Part 8: Ichthyopterygia. Verlag Dr. Friedrich Pfeil. (專業手冊,詳細描述魚龍形态學,包括體型、鳍的適應)
- Motani, R. (1999). On the evolution of fish-shaped reptiles (Reptilia: Ichthyopterygia). In Mesozoic Fishes – Systematics and Paleoecology (eds G. Arratia & H.-P. Schultze), pp. 81–95. Verlag Dr. Friedrich Pfeil. (論文集中章節,讨論魚龍四肢的演化)
- Motani, R., You, H., & McGowan, C. (1996). Eel-like swimming in the earliest ichthyosaurs. Nature, 382, 347–348. (Nature期刊論文,研究早期魚龍遊泳方式)
- Massare, J. A. (1987). Tooth morphology and prey preference of Mesozoic marine reptile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7(2), 121–137. (專業期刊論文,分析魚龍等海生爬行動物的食性)
- Dal Sasso, C., & Pinna, G. (1996). Besanosaurus leptorhynchus n. gen. n. sp., a new shastasaurid ichthyosaur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Besano (Lombardy, N. Italy). Paleontologia Lombarda, 4, 1–23. (研究論文,包含魚龍胎生的重要化石證據)
- Motani, R., Minoura, N., & Ando, T. (1998). Utatsusaurus hataii Ichthyopteryg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8(1), 126
網絡擴展資料
“Ichthyopterygia”是一個古生物學領域的專業術語,其詞源和含義如下:
詞源解析:
- 源自希臘語:
- ichthys(ἰχθύς)意為“魚”
- pteryx(πτέρυξ)意為“鳍”或“翼”
- 組合含義為“魚鳍類”,指代具有類似魚類鳍狀結構的生物。
科學定義:
這是中生代海洋爬行動物的一個演化支,包含著名的魚龍類(Ichthyosaurs)。它們生存于約2.5億年前的三疊紀早期至9000萬年前的白垩紀晚期,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 流線型魚形身體,趨同演化出類似現代海豚的外形
- 四肢特化為槳狀鳍肢
- 大型眼球適應深海捕食
- 胎生繁殖(化石證據顯示胚胎在母體内發育)
分類地位: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爬行綱 Reptilia
- 亞綱:雙孔亞綱 Diapsida
- 演化支:魚鳍類 Ichthyopterygia
研究意義:
該類群展現了脊椎動物從陸地重返海洋的典型適應案例,其骨骼結構(如尾鳍的垂直分葉)證明其遊泳方式介于魚類擺動與鲸類波動之間。著名物種包括:
- 狹鳍魚龍(Stenopterygius)
- 泰曼魚龍(Temnodontosaurus)
- 肖尼魚龍(Shonisaurus),體長可達21米
該術語現主要用于古生物學文獻中描述這類已滅絕的海生爬行動物,其化石在全球各大洲均有發現,尤以歐洲和北美保存最為完整。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crowdeddesigningmeagerconcealingdubsfecklyJonylipotropinMauritaniamewedrestrictivevaguelywearingbackflow preventerchronological recordliquid levelNew Guinearunning timesquint atunder attackabendaminoketonesdibenzoyldiscompositionethidineflenchHydrougranditekurrajonglimymesosau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