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hthyopterygia是什么意思,ichthyopterygia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n. 鱼龙次亚纲,鱼龙亚纲;鱼龙超目,鱼龙目
专业解析
Ichthyopterygia(鱼龙超目)是一个古生物学分类单元,指代一类已灭绝的、高度适应水生生活的爬行动物,其最著名的代表就是鱼龙(Ichthyosaurs)。它们生存于中生代,从早三叠世(约2.5亿年前)开始出现,到白垩纪晚期(约9000万年前)灭绝,比恐龙灭绝稍早。
以下是关于Ichthyopterygia的详细解释,内容基于古生物学领域的权威研究和共识:
-
分类与定义:
- Ichthyopterygia属于双孔亚纲(Diapsida)下的一个分支,传统上被认为是一个“超目”。其核心特征在于拥有高度特化的、类似鱼类的流线型身体和用于推进的尾鳍。
- 这个名称源自希腊语,“ichthys”意为“鱼”,“pteryx”意为“鳍”或“翼”,形象地描述了它们鱼形的身体和鳍状的四肢。
- 系统发育研究表明,Ichthyopterygia是鳍龙超目(Sauropterygia,包含蛇颈龙等)的姐妹群,两者共同构成了鳍龙形类(Euryapsida)或更现代分类中的新鳍龙类(Neodiapsida)下的一个主要分支。
-
形态特征(高度水生适应):
- 流线型体型: 身体呈纺锤形或鱼雷形,显著减少水中游动的阻力。这是趋同演化的经典案例,与鱼类和海豚相似。
- 鳍状肢: 四肢高度特化成桨状的鳍肢(flippers),指骨数量增加(超指型),包裹在结缔组织中形成高效的划水器官。后肢通常小于前肢或退化。
- 尾鳍: 拥有大型、垂直的月牙形尾鳍(尾叶下弯),这是它们主要的推进器官,与金枪鱼或鲭鱼的尾鳍功能类似,表明它们是快速游泳者。
- 背鳍和臀鳍: 许多种类演化出了肉质背鳍和臀鳍,有助于在水中保持稳定,防止滚动。
- 头骨与牙齿: 吻部通常细长,牙齿圆锥形(适合捕鱼),有些种类牙齿消失(如无齿的Ophthalmosaurus)。眼眶巨大,表明视力良好。鼻孔后移,位于眼睛前方。
- 呼吸与繁殖: 作为爬行动物,它们仍需呼吸空气。化石证据(如保存有胚胎或幼体的标本)表明它们是胎生的,直接在水中生产发育良好的幼体,无需像大多数爬行动物那样上岸产卵,这是对完全水生生活的关键适应。
-
演化历史:
- 最早的鱼龙超目成员(如Utatsusaurus)出现在早三叠世,体型较小且形态相对原始,身体延长,尾鳍尚未发育成高效的月牙形。
- 在中三叠世,鱼龙迅速多样化并达到鼎盛,演化出多种形态和大小(从不足1米到超过20米),占据了海洋顶级掠食者的生态位。
- 侏罗纪时期,鱼龙继续繁盛,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属种(如Ichthyosaurus, Ophthalmosaurus, Stenopterygius)。
- 白垩纪时期,鱼龙的多样性开始下降。虽然仍有大型种类(如Platypterygius),但它们逐渐被新兴的沧龙类取代。最终,鱼龙在白垩纪晚期坎潘阶(约9000万年前)灭绝,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海洋环境变化、食物链变动及竞争有关。
-
生态角色:
- 鱼龙是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或高级消费者。
- 它们的食物主要包括鱼类、头足类(如鱿鱼、箭石)以及其他海洋爬行动物。牙齿形态和胃容物化石提供了直接证据。
- 其流线型体型和强大的尾鳍表明它们是快速、活跃的游泳者,能够进行长距离迁徙或高速追击猎物。
权威来源参考:
- Paleobiology Database: Ichthyopterygia.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古生物数据库,由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维护,提供分类和地层分布信息)
- Motani, R. (2000). Rulers of the Jurassic Seas. Scientific American, 282(6), 52–59. (科普文章,权威期刊,解释鱼龙名称来源和基本特征)
- Maisch, M. W. (2010). Phylogeny, systematics, and origin of the Ichthyosauria – the state of the art. Palaeodiversity, 3, 151–214. (专业论文,讨论鱼龙超目的系统分类和起源)
- McGowan, C., & Motani, R. (2003). Handbook of Paleoherpetology Part 8: Ichthyopterygia. Verlag Dr. Friedrich Pfeil. (专业手册,详细描述鱼龙形态学,包括体型、鳍的适应)
- Motani, R. (1999). On the evolution of fish-shaped reptiles (Reptilia: Ichthyopterygia). In Mesozoic Fishes – Systematics and Paleoecology (eds G. Arratia & H.-P. Schultze), pp. 81–95. Verlag Dr. Friedrich Pfeil. (论文集中章节,讨论鱼龙四肢的演化)
- Motani, R., You, H., & McGowan, C. (1996). Eel-like swimming in the earliest ichthyosaurs. Nature, 382, 347–348. (Nature期刊论文,研究早期鱼龙游泳方式)
- Massare, J. A. (1987). Tooth morphology and prey preference of Mesozoic marine reptile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7(2), 121–137. (专业期刊论文,分析鱼龙等海生爬行动物的食性)
- Dal Sasso, C., & Pinna, G. (1996). Besanosaurus leptorhynchus n. gen. n. sp., a new shastasaurid ichthyosaur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Besano (Lombardy, N. Italy). Paleontologia Lombarda, 4, 1–23. (研究论文,包含鱼龙胎生的重要化石证据)
- Motani, R., Minoura, N., & Ando, T. (1998). Utatsusaurus hataii Ichthyopteryg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8(1), 126
网络扩展资料
“Ichthyopterygia”是一个古生物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其词源和含义如下:
词源解析:
- 源自希腊语:
- ichthys(ἰχθύς)意为“鱼”
- pteryx(πτέρυξ)意为“鳍”或“翼”
- 组合含义为“鱼鳍类”,指代具有类似鱼类鳍状结构的生物。
科学定义:
这是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的一个演化支,包含著名的鱼龙类(Ichthyosaurs)。它们生存于约2.5亿年前的三叠纪早期至9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 流线型鱼形身体,趋同演化出类似现代海豚的外形
- 四肢特化为桨状鳍肢
- 大型眼球适应深海捕食
- 胎生繁殖(化石证据显示胚胎在母体内发育)
分类地位:
-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爬行纲 Reptilia
- 亚纲:双孔亚纲 Diapsida
- 演化支:鱼鳍类 Ichthyopterygia
研究意义:
该类群展现了脊椎动物从陆地重返海洋的典型适应案例,其骨骼结构(如尾鳍的垂直分叶)证明其游泳方式介于鱼类摆动与鲸类波动之间。著名物种包括:
- 狭鳍鱼龙(Stenopterygius)
- 泰曼鱼龙(Temnodontosaurus)
- 肖尼鱼龙(Shonisaurus),体长可达21米
该术语现主要用于古生物学文献中描述这类已灭绝的海生爬行动物,其化石在全球各大洲均有发现,尤以欧洲和北美保存最为完整。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