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oelasticity是什麼意思,hypoelasticity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亞彈性
次彈性
專業解析
Hypoelasticity 是連續介質力學中描述材料非線性力學行為的一類本構模型。其核心特征在于:材料的應力率(應力隨時間的變化率)與變形率(或應變率)之間存線上性關系。這裡的“率”指的是對時間的導數。
核心概念與數學表達
-
基本定義:與超彈性材料(其應力可以從應變能密度函數導出)不同,Hypoelastic材料沒有勢能函數。其本構關系直接通過應力率張量 (dot{boldsymbol{sigma}}) 和變形率張量 (boldsymbol{D}) (或應變率張量) 之間的關系來定義:
$$
dot{boldsymbol{sigma}} = mathsf{C}(boldsymbol{sigma}) : boldsymbol{D}
$$
其中:
- (dot{boldsymbol{sigma}}) 是柯西應力張量 (boldsymbol{sigma}) 的客觀時間導數(通常指Jaumann導數或Truesdell導數,用于确保本構方程在剛體轉動下的不變性)。
- (boldsymbol{D}) 是變形率張量(速度梯度的對稱部分)。
- (mathsf{C}(boldsymbol{sigma})) 是一個四階張量,稱為本構張量或切線模量張量。它通常是當前應力狀态 (boldsymbol{sigma}) 的函數,表明材料的剛度依賴于當前的應力水平。這使得模型具有非線性特性。
- (:) 表示雙點積運算。
-
“Hypo-”的含義:前綴“hypo-”(意為“在...之下”或“次于”)在此處表示這類模型不具備超彈性模型所具有的全部數學嚴謹性(即缺乏勢能函數)。它描述的是增量響應而非總響應。
-
客觀性要求:Hypoelastic模型的關鍵在于必須使用客觀應力率(如Jaumann率、Truesdell率或Green-Naghdi率)作為 (dot{boldsymbol{sigma}})。普通的物質時間導數不滿足客觀性原理(即本構方程應在剛體轉動下保持不變),會導緻非物理的結果。
主要特點
- 增量線性:在每一瞬間(或每一增量步内),應力增量與應變增量之間是線性關系,但整體的應力-應變路徑是非線性的,因為切線模量 (mathsf{C}) 依賴于當前應力狀态。
- 路徑依賴性:材料的最終應力狀态不僅取決于最終的應變狀态,還取決于達到該應變狀态所經曆的加載路徑(應力曆史)。這與超彈性材料不同。
- 無彈性勢:不存在一個标量勢函數,其導數能給出應力。應力是通過積分應力率-應變率關系沿着加載路徑得到的。
- 應用範圍:常用于模拟金屬在大變形、大轉動下的彈塑性行為(尤其是在塑性變形階段,屈服面演化等複雜行為有時用Hypoelastic框架描述),以及某些地質材料(如土壤、岩石)的非線性彈性或彈塑性響應。它也是許多商業有限元軟件中用于大變形分析的基礎框架之一。
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 超彈性(Hyperelasticity):存在應變能密度函數 (W(boldsymbol{E})),應力由 (boldsymbol{S} = partial W / partial boldsymbol{E}) 給出(S是第二類Piola-Kirchhoff應力,E是Green-Lagrange應變)。響應是彈性的(可逆)且路徑無關。
- Cauchy彈性(Cauchy Elasticity):應力是當前應變的函數 (boldsymbol{sigma} = hat{boldsymbol{sigma}}(boldsymbol{B}))(B是左Cauchy-Green變形張量),但不一定存在勢能函數。響應是彈性的(可逆)且路徑無關。
- Hypoelasticity:關注應力率與應變率的關系,路徑相關,通常用于模拟不可逆(塑性)或複雜的非線性彈性行為。
權威性參考來源
- Truesdell, C., & Noll, W. (2004). The Non-Linear Field Theories of Mechanics (3rd ed.). Springer-Verlag. 這部經典著作系統地闡述了連續介質力學,包括本構理論,并對Hypoelastic模型有深入讨論。它是該領域的奠基性文獻之一。
- Malvern, L. E. (1969). Introduction to the Mechanics of a Continuous Medium. Prentice-Hall. 這本教材清晰介紹了連續介質力學的基本概念,包括本構方程的分類,對理解Hypoelasticity很有幫助。
- Simo, J. C., & Hughes, T. J. R. (1998). Computational Inelasticity. Springer-Verlag. 這本書側重于本構模型的計算實現,詳細讨論了Hypoelastic框架及其在塑性力學中的應用,是計算力學領域的權威參考書。
- Khan Academy - Continuum Mechanics (相關章節):雖然可能不直接深入Hypoelasticity,但其連續介質力學基礎課程有助于理解應力、應變、張量等前置概念。
- 大學課程講義(如MIT OpenCourseWare, Stanford Engineering Everywhere):搜索“Advanced Mechanics of Materials”或“Continuum Mechanics”課程材料,通常會包含本構模型章節,可能涉及Hypoelasticity。
網絡擴展資料
hypoelasticity 是一個力學領域的專業術語,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定義
hypoelasticity 譯為“次彈性”,描述材料在受力時表現出的非線性或非完全彈性的力學特性。與經典彈性理論不同,次彈性材料的應力-應變關系可能不滿足彈性勢函數的嚴格定義。
2.與相關術語的對比
- 彈性(elasticity):指材料變形後能恢複原狀的性質,如、5提到的彈性模量(modulus of elasticity)和需求彈性(elasticity of demand)。
- 超彈性(hyperelasticity):材料在大變形下仍保持彈性勢函數特性(如橡膠),而次彈性模型通常用于更複雜的非線性響應。
3.應用領域
次彈性模型常見于連續介質力學,用于描述金屬、土壤等材料在塑性變形前的非線性彈性行為,或複雜加載路徑下的響應。
4.語言與詞源
- 詞根:前綴 hypo-(意為“低于”或“次”)+ elasticity(彈性)。
- 音标:英 [haɪpəʊe'læstɪsɪti],美 [haɪpoʊe'læstɪsɪti]。
5.注意事項
次彈性理論需通過微分方程描述應力率與應變率的關系,而非傳統的彈性本構方程。具體數學形式需結合專業文獻進一步學習。
如需更深入的力學模型或公式,建議參考《連續介質力學》相關教材或學術論文。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