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漢口(中國一成市,位于長江中遊)
Hankow was a new commercial town in mid-late Ming dynasty.
漢口是明朝中後期開始興起的一個新興的商業城鎮。
Strictly speaking Hankow and Nanking lie just south of the Great Plain.
嚴格的說漢口和南京正在大平原的南方。
Dad persuaded the captain of a pien-tzu to take them down the Han River to Hankow.
爸爸說服一條“扁舟”的船老大帶他們順漢江去漢口。
Leaving Hankow, we entrained for Fanch'eng, 300 miles up the Han as the river flows.
離開漢口,我們乘火車去漢江上遊300英裡的襄樊,象這條江的流程一樣遠。
Three or four students and the Suns were going to disembark at Kowloon to take the Canton-Hankow train.
孫氏一家和其他三四個學生也要在九龍下船,搭粵漢鐵路的車;
漢口(Hankow)是武漢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長江與漢江交彙處,曆史上曾是中國内陸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工商業中心。該名稱源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漢水改道後形成的港口聚落,其名稱由“漢水入江口”的地理特征演變而來。
在19世紀中後期,漢口因《天津條約》(1858年)被辟為通商口岸,成為繼上海之後中國第二大對外通商樞紐。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在此設立租界,現存曆史建築如漢口江灘舊租界區仍保留着融合中西風格的建築群。張之洞在湖廣總督任期内(1889-1907年)在此創辦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推動了中國近代工業化進程。
作為“東方茶港”,漢口在19世紀末占據全球茶葉貿易總量的60%以上,通過長江航道将茶葉運往歐洲。世界三大茶市之一的地位在俄國商人李凡諾夫的《漢口茶貿研究》中有詳細記載。2003年漢口曆史風貌區被列入中國曆史文化街區名錄,其城市肌理和裡分建築群(如鹹安坊)成為研究中國近代城市發展的重要樣本。
Hankow(舊譯漢口)是武漢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武昌、漢陽并稱“武漢三鎮”。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1. 詞源與拼寫
2. 地理與曆史背景
3. 語言用法
4. 常見混淆
Hankow是漢口的曆史英文譯名,現多被Hankou替代,但仍在部分道路名稱或舊地圖中使用。該詞承載了武漢作為近代通商口岸的重要記憶。
speedevaluateemblematicrepulsesplashyalertingbeheldGirlfriendsimmunohistochemicalLutesmicrofilmsparedreddenSommespanningvegetarianismWiktionarybluff bodylongitudinal waveworking principleaspergillumbolivarchordatecyclobarbitaldioptricdomineerfugalHemizonidaimpsoniteisch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