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tere是什麼意思,haltere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haltere英标
英:/'hæl'tɪə/ 美:/'ˈhæltɪr/
常用詞典
n. 缰繩;籠頭;平衡棒
同義詞
n.|trace/rein;缰繩;籠頭;平衡棒
專業解析
haltere,中文譯為平衡棒或平衡棍,是昆蟲綱(Insecta)中雙翅目(Diptera,如蒼蠅、蚊子等)昆蟲特有的一種高度特化的感覺器官。它由昆蟲祖先的後翅演化而來,在飛行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平衡和穩定角色。
1. 形态與位置
- Halteres 位于昆蟲胸部後段,中胸與後胸交界處的兩側,通常隱藏在後翅基部的小凹陷(haltere 窩)中。
- 形态上呈短棒狀或鼓槌狀,由三部分組成:
- 基部 (Scabellum):與體壁相連的關節部分。
- 柄部 (Pedicel/Scaplum):細長的杆狀結構。
- 端部 (Capitulum/Knob):末端膨大的球狀結構,内部包含大量的弦音感受器 (campaniform sensilla)。這些感受器能敏銳地感知柄部的形變和應力變化。(來源:《昆蟲學原理》, R. F. Chapman, 2013年;《無脊椎動物神經生物學》, Nicholas J. Strausfeld, 2012年)
2. 功能機制
- Halteres 的主要功能是充當生物陀螺儀:
- 在飛行過程中,halteres 會以與翅膀相同的頻率(通常高達數百赫茲)但反相位高速振動(上下拍打)。
- 當昆蟲的身體發生旋轉(偏航、俯仰、滾轉)時,由于慣性作用,高速振動的 haltere 會受到科裡奧利力的作用。
- 科裡奧利力會使 haltere 的振動平面發生偏移,導緻其柄部發生微小的扭曲形變。
- 柄部基部的弦音感受器能精确檢測到這種形變的方向和幅度,并将機械信號轉化為神經電信號。(來源:《動物運動的力學》, Steven Vogel, 2013年;《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期刊關于 haltere 感覺機制的綜述文章)
- 這些神經信號被實時傳遞到昆蟲的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胸神經節和腦),用于:
- 偵測身體姿态變化:感知旋轉的方向和速度。
- 穩定飛行姿态:通過快速的反射弧,即時調整翅膀的拍打角度、幅度和頻率,産生糾正力矩,抵消旋轉,維持飛行穩定。
- 輔助機動飛行:在複雜的轉彎、懸停等動作中提供關鍵的慣性導航信息。
3. 生物學意義與進化
- Halteres 是雙翅目昆蟲成功進化并成為最擅長飛行的昆蟲類群之一的關鍵適應特征。它們提供了遠超其他昆蟲(依賴複眼、觸角或腹部感覺毛等)的快速、精确的飛行姿态控制能力。
- 從進化角度看,halteres 是後翅高度特化并喪失飛行功能的産物。這種特化使得雙翅目昆蟲能夠将飛行能量集中于一對發達的前翅(膜質翅),實現了極高的飛行效率和機動性。(來源:《昆蟲的進化》, David Grimaldi & Michael S. Engel, 2005年;《雙翅目:蒼蠅的進化與多樣性》, Gregory W. Courtney, Thomas Pape, Jeffrey H. Skevington, 等, 2017年)
總結來說,haltere(平衡棒)是雙翅目昆蟲特有的、由後翅演化而來的棒狀器官。它通過高速振動感知飛行中身體旋轉産生的科裡奧利力,并将機械形變轉化為神經信號,為昆蟲提供實時的姿态反饋,是其實現卓越飛行穩定性和機動性的核心“陀螺儀”裝置。
網絡擴展資料
"haltere" 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拼寫和學科領域區分:
一、昆蟲學專業術語(拼寫為haltere)
指雙翅目昆蟲(如果蠅、蚊子等)退化的後翅演化成的平衡棒,用于飛行時保持平衡。其英文音标為英式 [ˈhɔːltɪə],美式 [ˈhæltər]。
科學解釋:
平衡棒通過高頻振動産生陀螺效應,幫助昆蟲感知飛行姿态變化,是雙翅目昆蟲的重要特征。
二、馬具相關(拼寫常為halter)
指套在動物頭部的缰繩或籠頭,用于控制馬匹等動物,常見于畜牧或騎乘場景。該詞也引申為“束縛”的象征意義。
擴展用法:
- 服飾領域:指露背吊帶設計(如 halter-neck dress)。
- 法律術語:曆史上曾指絞刑用的繩索。
拼寫與發音注意
- haltere(昆蟲學):發音含三個音節,尾音類似“tear”。
- halter(缰繩/服飾):發音為兩個音節,尾音短促。
若需進一步區分,建議結合上下文或提供具體使用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