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tere是什么意思,haltere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haltere英标
英:/'hæl'tɪə/ 美:/'ˈhæltɪr/
常用词典
n. 缰绳;笼头;平衡棒
同义词
n.|trace/rein;缰绳;笼头;平衡棒
专业解析
haltere,中文译为平衡棒或平衡棍,是昆虫纲(Insecta)中双翅目(Diptera,如苍蝇、蚊子等)昆虫特有的一种高度特化的感觉器官。它由昆虫祖先的后翅演化而来,在飞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平衡和稳定角色。
1. 形态与位置
- Halteres 位于昆虫胸部后段,中胸与后胸交界处的两侧,通常隐藏在后翅基部的小凹陷(haltere 窝)中。
- 形态上呈短棒状或鼓槌状,由三部分组成:
- 基部 (Scabellum):与体壁相连的关节部分。
- 柄部 (Pedicel/Scaplum):细长的杆状结构。
- 端部 (Capitulum/Knob):末端膨大的球状结构,内部包含大量的弦音感受器 (campaniform sensilla)。这些感受器能敏锐地感知柄部的形变和应力变化。(来源:《昆虫学原理》, R. F. Chapman, 2013年;《无脊椎动物神经生物学》, Nicholas J. Strausfeld, 2012年)
2. 功能机制
- Halteres 的主要功能是充当生物陀螺仪:
- 在飞行过程中,halteres 会以与翅膀相同的频率(通常高达数百赫兹)但反相位高速振动(上下拍打)。
- 当昆虫的身体发生旋转(偏航、俯仰、滚转)时,由于惯性作用,高速振动的 haltere 会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
- 科里奥利力会使 haltere 的振动平面发生偏移,导致其柄部发生微小的扭曲形变。
- 柄部基部的弦音感受器能精确检测到这种形变的方向和幅度,并将机械信号转化为神经电信号。(来源:《动物运动的力学》, Steven Vogel, 2013年;《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期刊关于 haltere 感觉机制的综述文章)
- 这些神经信号被实时传递到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胸神经节和脑),用于:
- 侦测身体姿态变化:感知旋转的方向和速度。
- 稳定飞行姿态:通过快速的反射弧,即时调整翅膀的拍打角度、幅度和频率,产生纠正力矩,抵消旋转,维持飞行稳定。
- 辅助机动飞行:在复杂的转弯、悬停等动作中提供关键的惯性导航信息。
3. 生物学意义与进化
- Halteres 是双翅目昆虫成功进化并成为最擅长飞行的昆虫类群之一的关键适应特征。它们提供了远超其他昆虫(依赖复眼、触角或腹部感觉毛等)的快速、精确的飞行姿态控制能力。
- 从进化角度看,halteres 是后翅高度特化并丧失飞行功能的产物。这种特化使得双翅目昆虫能够将飞行能量集中于一对发达的前翅(膜质翅),实现了极高的飞行效率和机动性。(来源:《昆虫的进化》, David Grimaldi & Michael S. Engel, 2005年;《双翅目:苍蝇的进化与多样性》, Gregory W. Courtney, Thomas Pape, Jeffrey H. Skevington, 等, 2017年)
总结来说,haltere(平衡棒)是双翅目昆虫特有的、由后翅演化而来的棒状器官。它通过高速振动感知飞行中身体旋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并将机械形变转化为神经信号,为昆虫提供实时的姿态反馈,是其实现卓越飞行稳定性和机动性的核心“陀螺仪”装置。
网络扩展资料
"haltere" 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拼写和学科领域区分:
一、昆虫学专业术语(拼写为haltere)
指双翅目昆虫(如果蝇、蚊子等)退化的后翅演化成的平衡棒,用于飞行时保持平衡。其英文音标为英式 [ˈhɔːltɪə],美式 [ˈhæltər]。
科学解释:
平衡棒通过高频振动产生陀螺效应,帮助昆虫感知飞行姿态变化,是双翅目昆虫的重要特征。
二、马具相关(拼写常为halter)
指套在动物头部的缰绳或笼头,用于控制马匹等动物,常见于畜牧或骑乘场景。该词也引申为“束缚”的象征意义。
扩展用法:
- 服饰领域:指露背吊带设计(如 halter-neck dress)。
- 法律术语:历史上曾指绞刑用的绳索。
拼写与发音注意
- haltere(昆虫学):发音含三个音节,尾音类似“tear”。
- halter(缰绳/服饰):发音为两个音节,尾音短促。
若需进一步区分,建议结合上下文或提供具体使用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