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ˌfwɑː ˈɡrɑː/
鵝肝醬
Mole groaned dolorously: no butter, no—no pate de foie gras, no champagne!
莫爾悲哀地呻吟着:“沒有黃油,沒有——沒有鵝肝醬,沒有香槟!”
Production of the foie gras pt involves force-feeding geese and ducks so that their livers swell.
肥鵝肝産品是用強行灌食後腫脹起的鴨肝和鵝肝制成的。
I know about the foie gras.
你們還有什麼? -呃…我們的肥鵝肝不錯。
Eating veal, foie gras, processed foods.
吃小牛肉鵝肝醬加工過的食物。
Seared foie gras – raspberry, mustard, arugula.
幹煎鵝肝配樹莓, 芥末, 芝麻菜。
Foie gras(法語發音:[fwa ɡʁɑ])是法語中「肥肝」的直譯,特指通過特殊飼養方式獲得的鵝或鴨的脂肪肝。這種傳統法式美食的制作工藝可追溯至古埃及時期,現代主要生産國為法國、匈牙利和保加利亞。
從動物科學角度分析,其核心工藝是「強制喂食」(gavage),即在禽類生長後期通過食管定時定量灌注高能量飼料(通常為玉米糊),促使肝髒在12-15天内自然膨大至正常體積的6-10倍。該過程符合歐盟《家禽飼養指令》第543/2008號規定的動物福利标準,但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會(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指出此方法可能導緻20%的禽類出現肝纖維化病變。
根據法國農業部頒布的《鄉村法典》第L654-27-1條,隻有特定品種的穆拉爾德鴨(雜交鴨)和灰鵝的肝髒才能被認證為法定産區保護(AOC)的foie gras。現代食品科技已開發出非強制喂食的替代方案,如利用禽類自然越冬儲能的「季節性肥肝」,但産量僅占全球市場的2.7%。
Foie gras(發音:[ˌfwɑːˈɡrɑː])是法語詞彙,字面意為“肥肝”,詳細解釋如下:
因強制喂食的動物福利争議,美國加州等地已禁止生産銷售。部分消費者選擇替代品(如自然育肥肝)。
說明:中文常統稱“鵝肝”,但實際多為鴨肝。如需更詳細制作工藝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來源、5、11等。
【别人正在浏覽】